时间: 2025-04-27 08:5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56:11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
作者: 苏辙 〔宋代〕
欲就阳崖暖,新开石磴斜。
谁言太守宅,自是野人家。
燕坐收心鉴,冥观阅界沙。
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
缺径移松补,斜阳种竹遮。
白云生后础,孤鹜伴残霞。
破闷时寻鹤,呼眠亦任鸦。
喜闻糟出瓮,屡问菊开花。
古井元依斗,丹砂旧养芽。
蚍蜉频上案,猿狖巧分楂。
客到扁舟远,年侵两鬓华。
心摇挂风旆,眼暗隔轻纱。
强拨横肱睡,来从插版衙。
隐居惭弃掷,胜地每咨嗟。
顽钝终何取,彫磨岂复加。
焦先夙所尚,圜舍恰如蜗。
想要在阳光下的山崖上享受温暖,刚新开辟的石阶斜斜地延伸。
谁说这是太守的宅邸,实际上不过是个山野人家的住所。
燕子停坐在心灵的镜子旁,冥想着沙滩的景致。
退公(指王退之)虽然长久寂寞,但外面的世界却喧闹不已。
缺少的小路被松树覆盖,斜阳下种植的竹子遮挡了视线。
白云在后面的基石上升起,孤雁伴随着残霞飞翔。
打破沉闷时寻觅仙鹤,呼唤入睡时也任由乌鸦叫唤。
听说酒糟从瓮里出来,屡次询问菊花何时开放。
古井仍然依旧,丹砂早已培育出芽。
蚍蜉频繁爬上桌子,猿猴巧妙地分拣楂子。
客人到来时坐着小舟而远,岁月流逝,鬓发渐白。
心因风帆摇曳而动,眼因轻纱隔断而暗淡。
强忍着困倦从床上起身,前来此地像是插入版图的官吏。
隐居生活让我惭愧而感到被抛弃,胜地总让我叹息。
无知的我终究能得到什么呢?雕琢磨练又能有什么收获?
焦公(指焦遂)所追求的,圆屋就像蜗牛的壳一样。
作者介绍:苏辙,字子瞻,号晦庵,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书法家,是苏轼的弟弟。他以诗词、散文、书法闻名,并与兄长共同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苏辙的诗风清新脱俗,内容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苏辙隐居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隐居生活的感悟。诗中不仅有对环境的描绘,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他在寂寞中对生活的深刻反思。
《次韵毛君山房遣兴》是一首反映隐居生活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沉思。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勾勒出一个宁静而和谐的山居生活图景。诗中多用意象,如“白云”、“孤鹜”、“斜阳”等,构成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观察与感受。
诗的开头几句,诗人想要寻找阳光温暖的地方,描绘出新开辟的石阶,暗示了他对生活的追求与向往。而对于“太守宅”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对世俗繁华的淡漠,反而更欣赏简单的“野人家”。此时的诗人似乎在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通过“燕坐收心鉴”展现出对内心世界的反思,以及对外部世界的喧嚣的无奈。诗中的“退公长寂寞,外物自喧哗”则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世事的感慨。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日常生活的细节,像“喜闻糟出瓮,屡问菊开花”,体现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变化的关注。最后几句,诗人抒发了对隐居生活的自省与惭愧,表达了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既有对自然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展现了苏辙作为诗人的独特视角和深邃思想。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隐居生活的哲思,表达了诗人对世俗浮华的淡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同时反映出对人生价值的深刻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太守宅”实际上是怎样的居所?
A. 富丽堂皇的官邸
B. 乡野人家
C. 书院
D. 寺庙
“心摇挂风旆”中的“风旆”指的是什么?
A. 风帆
B. 风铃
C. 风筝
D. 风车
苏辙在诗中表达了对生活的什么态度?
A. 热爱
B. 反感
C. 无所谓
D. 追求繁华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