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2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24:36
丘中有一士,不知其姓名。
面色不忧苦,血气常和平。
每选隙地居,不蹋要路行。
举动无尤悔,物莫与之争。
藜藿不充肠,布褐不蔽形。
终岁守穷饿,而无嗟叹声。
岂是爱贫贱,深知时俗情。
勿矜罗弋巧,鸾鹤在冥冥。
丘中有一士,守道岁月深。
行披带索衣,坐拍无弦琴。
不饮浊泉水,不息曲木阴。
所逢苟非义,粪土千黄金。
乡人化其风,熏如兰在林。
智愚与强弱,不忍相欺侵。
我欲访其人,将行复沉吟。
何必见其面,但在学其心。
丘中有一位士人,姓名不详。
他的面色没有忧愁和苦恼,气色总是和谐安宁。
他总是选择偏僻的地方居住,不走繁华的道路。
他的举动没有任何悔恨,物质也无人和他争斗。
简单的食物填不满他的肠胃,粗布的衣服也遮不住他的身形。
他终年忍受饥饿困苦,却从不发出叹息。
这岂是他爱贫贱,而是他深知世俗的情感。
不要过于炫耀精巧的技艺,鸾和鹤都在幽暗的天空中。
丘中有一位士人,坚守道义,岁月悠久。
他身穿粗衣,坐在无弦的琴旁。
不喝浑浊的泉水,不在曲木的阴影下休息。
遇到不义之事,金银财宝在他眼里如同粪土。
乡人受到他的影响,气质如同林中的兰花。
智者和愚者、强者和弱者,都不忍心相互欺压。
我想去拜访他,然而又将沉吟思索。
何必见到他的面容,只需学习他的心境。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闻名。他的作品常涉及民生疾苦,倡导社会公正,风格平易近人。
《丘中有一士》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对世俗浮华的批判,以及对人性真善美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士人形象代表了理想中的隐士,带有淡泊明志的生活哲学。
《丘中有一士》展现了白居易对理想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推崇,诗中描绘的士人生活简朴、内心宁静,与世无争,体现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的反思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士人的面色和谐,表明他与自然和谐共生,内心的平和使他不为外物所扰,反映出一种超脱的境界。
诗中通过对士人生活的细致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士人不仅不追求物质的奢华,甚至对金钱和权力的鄙弃,表现出一种强烈的个人理想和价值观。尤其是“粪土千黄金”的句子,深刻表达了对物质财富的无视,强调了道义和内心的宁静。
诗的最后几句更是给予读者思考的空间,诗人渴望接触这种理想的境界,但又意识到真正的学习在于内心的感悟,而不仅仅是外在的接触。这种对“心”的重视,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强调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整首诗展现了白居易对理想隐士生活的渴望,强调内心的宁静与道义的坚守,批判物质主义,倡导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丘中有一士》的作者是谁?
A. 杜甫
B. 白居易
C. 李白
D. 王维
诗中“粪土千黄金”表达了什么思想?
A. 对财富的热爱
B. 对物质的无视
C. 对生活的抱怨
D. 对名声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士”代表什么?
A. 贫穷者
B. 有德行的知识分子
C. 统治者
D. 商人
答案: 1. B; 2. B; 3. B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白居易的《丘中有一士》更加强调内心修养与道德观念,二者均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但白居易更关注对社会的批判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