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3 14:0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3 14:04:30
永和清都观谢道士童颜鬒发问其年生于丙子盖
苏轼 〔宋代〕
镜湖敕赐老江东,未似西归玉局翁。
羁枕未容春梦断,清都宛在默存中。
每逢佳境携儿去,试问流年与我同。
自笑馀生消底物,半篙清涨百滩空。
予与刘器之同发虔州,江水忽清涨丈余,
赣石三百里无一见者。至永和,器之解舟先去,
予独游清都,作此诗。
全诗翻译:
在镜湖边,赐给我老江东的美景。它并不像西归的玉局翁那样悠然自得。
我在这旅途中,春梦还未断绝,清都的景象在我心中默默存在。
每当遇到美好的时刻,我便带着儿子前去游玩,试问流年是否与我同行。
我自嘲余生消磨得无所依归,只有半篙的船在清水中搅动,百滩都空无一物。
我与刘器之同伴从虔州出发,江水突然涨了丈余,
赣江的石头三百里内没有一块可见。到了永和,器之先行解舟,
我独自游览清都,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也有婉约,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以及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在经历了政治风波和个人生活的波折后,苏轼愈加珍惜与自然的亲近和与友人的交往。
这首诗通过对“镜湖”及“清都”的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开头以“镜湖敕赐老江东”引出,给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意象,渗透着对故乡的思念。接着,诗人以“未似西归玉局翁”表达了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却因羁旅行程而无法实现。
在“每逢佳境携儿去”中,诗人提到了与儿子共享美好时光的愿望,展现了父爱的温情。而“试问流年与我同”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暗示着人生的短暂与无常。最后两句通过“半篙清涨百滩空”,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自嘲与反思,似乎在说即便身处美丽的自然之中,内心依然感到空虚。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深邃的哲思,展示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苏轼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思索。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镜湖”象征什么?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流年”指的是__。
判断题:诗中表达的情感是对人生的乐观态度。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