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01:30: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01:30:45
朝发邺城。夕宿韩陵。霖雨载涂。舆人困穷。
载驰载驱。沐雨栉风。舍我高殿。何为泥中。
在昔周武。爰暨公旦。载主而征。救民涂炭。
彼此一时。唯天所赞。我独何人。能不靖乱。
清晨出发于邺城,傍晚宿于韩陵。绵绵细雨湿透了道路,车夫们困顿疲惫。
奔驰在路上,沐浴着雨水,迎着风。为何我要舍弃高堂大殿,陷入泥泞之中?
想当年周武王和公旦,带领君主征讨四方,拯救民众于水深火热之中。
在那样的时刻,只有天命所归,然而我又算什么?如何能不使这个世界动乱?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开国皇帝,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在文学上有着深厚的造诣,其诗歌风格多样,体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与个人情感。
《黎阳作诗》作于曹丕出征时,旨在抒发其对国家局势的忧虑与对自我处境的反思。诗中表现了他在雨中行旅的艰辛,以及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感慨。
《黎阳作诗》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古诗。全诗以出行的场景开篇,描绘了因雨而泥泞的旅途,展现了曹丕在行军中的艰辛与无奈。诗中“沐雨栉风”一语,形象地描述了诗人经历风雨的艰难。
接着,诗人通过回顾周武王和公旦的功绩,表现出对历史的敬仰与对自己能力的自我怀疑。诗中“唯天所赞”一语,揭示了曹丕对天命的思考,表现了他作为统治者的责任感与不安。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既有对个人处境的感叹,也有对历史的追思。通过对比古今,诗人不仅在表达对历史的敬仰,更在思考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与使命。
整首诗通过对行旅的描绘与对历史人物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责任感与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诗人在追求权力与治国理政的道路上,感受到深重的历史使命感,同时也对自身能力产生疑惑。
诗中“朝发邺城”指的是什么?
A. 早晨出发
B. 傍晚归宿
C. 行旅的结束
D. 旅途的开始
诗中提到的“周武”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A. 汉
B. 周
C. 魏
D. 晋
诗人在反思中表达了哪种情感?
A. 自豪
B. 疲惫
C. 责任
D. 快乐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曹丕的《黎阳作诗》更注重历史责任感的表达,而李白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曹丕关注的是国家与历史,而李白则关注个人的孤独与思考,展现出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