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十五》

时间: 2025-07-28 09:26:51

诗句

登山而远望。

溪谷多所有。

楩柟千余尺。

众草之盛茂。

华叶耀人目。

五色难可纪。

雉雊山鸡鸣。

虎啸谷风起。

号罴当我道。

狂顾动牙齿。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09:26:51

原文展示:

登山而远望,
溪谷多所有。
楩柟千余尺,
众草之盛茂。
华叶耀人目,
五色难可纪。
雉雊山鸡鸣,
虎啸谷风起。
号罴当我道,
狂顾动牙齿。

白话文翻译:

登上山顶向远处眺望,
溪谷中景色绵延不绝。
楩树和柟树高达千尺,
草木丛生,郁郁葱葱。
繁花的叶子令人目眩,
五色的景致难以描绘。
雉鸟鸣叫,山鸡啼唤,
虎啸声与山谷风声交织。
号角的声音在我脚下回荡,
狂暴的目光让人心生恐惧。

注释:

  • 楩柟:指两种树木,楩树和柟树,常用于描述高大的树木。
  • 华叶:形容花朵和树叶的美丽。
  • 雉雊:雉鸟的叫声。
  • :指一种大熊,常用于形容威猛的动物。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文人也是著名的文学家,其诗作多反映了其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感受。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三国时期,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在动荡社会中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十五》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展现了诗人对山川草木的深刻感受。开头的“登山而远望”,就仿佛带领读者一起走上山顶,俯瞰广袤的自然。接下来的描写,通过对高大的树木和繁盛的草木的细致刻画,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现了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同时,诗中提到的动物声响,如“雉雊”和“虎啸”,则增添了自然的野性与活力,使整个景象更加生动。

诗的后半部分,随着“号罴当我道”,引入了对野性动物的描写,似乎在暗示诗人心中对自然的敬畏与恐惧,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复杂的情感。这种对比使得全诗层次分明,情感丰富,既有对美好自然的歌颂,又有对自然威力的敬畏,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登山而远望”:表达了诗人登高的视野和对远方景象的期待。
    • “溪谷多所有”:溪谷的丰富景色,暗示自然的丰饶。
    • “楩柟千余尺”:形容树木的高大,表现自然的壮丽。
    • “众草之盛茂”:草木繁盛,代表生命的蓬勃。
    • “华叶耀人目”:花叶的美丽吸引视线,象征美的存在。
    • “五色难可纪”:五彩斑斓的景色,难以用语言描述,显示景色的丰富多彩。
    • “雉雊山鸡鸣”:动物的鸣叫,增添自然的生动气息。
    • “虎啸谷风起”:虎啸声与风声,呈现自然的威严与力量。
    • “号罴当我道”:暗示野生动物的威胁,增加紧张感。
    • “狂顾动牙齿”:表现了对野兽的恐惧,象征人与自然的冲突。
  • 修辞手法

    • 本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华叶耀人目”形象地表现了自然的美丽,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主题思想

    • 诗歌通过描绘壮丽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象征高远、壮丽,代表人类的追求。
    • 溪谷:象征丰饶与生命力,体现自然的丰富。
    • 动物:如雉、虎,象征自然的野性与威严。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高大树木是哪个?
      • A. 橡树
      • B. 楩树和柟树
      • C. 松树
    2. “号罴”指的是哪种动物?
      • A. 狼
      • B. 熊
      • C. 虎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比较《十五》与王维的《山居秋暝》,前者侧重描绘自然的壮丽与威严,后者则强调自然的宁静与隐逸,展现了不同的自然观与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史》

相关查询

贺新凉(多景楼落成) 贺新凉 贺新凉 贺新凉二首 其二 贺新凉二首 贺新凉 六月六日同里诸君子招饮南河泊观荷作 贺新凉 贺新凉 至毗陵谒纪光韩郡伯,与曾青藜话旧,再叠秋水轩韵 贺新凉 旅况自遣,用雪客秋水轩倡和词韵 贺新凉 与龙箕白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纮的词语有哪些 陈死人 尸字头的字 沙堂 一造 陵弱暴寡 应际而生 不修边幅 朝乾夕愓 金字旁的字 愧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夭桃秾李 金鼎 齲字旁的字 包含噎的成语 巳字旁的字 首字旁的字 臭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