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4:48: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4:48:02
晨背大河南辕。
跋涉遐路漫漫。
师徒百万哗喧。
戈矛若林成山。
旌旗拂日蔽天。
清晨,我们背对着大河南岸出发,
在漫长的旅途中跋涉。
师徒们共计百万,吵吵闹闹。
戈矛像森林一样高耸如山。
旌旗在阳光下摇曳,遮蔽了天空。
作者介绍: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第一位皇帝,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风多变,既有豪放之气,又含细腻情感。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三国时期,正值魏国的建立与扩张之际,表达了战争的气氛和士兵的壮志,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的历史环境。
《董逃行》以其恢弘的气势和鲜明的意象,展现了战争的壮丽场面和士兵的豪情。诗中描绘了早晨出发的情景,给人一种清晨的生机与紧迫感。通过“百万师徒”的描写,曹丕刻画出庞大的军队规模,体现出战争的严肃与残酷。而“戈矛若林成山”则将武器的数量与森林、山岳相提并论,强调了战争的激烈与不可避免。最后,诗句“旌旗拂日蔽天”将军队的规模与气势推向高潮,彰显出士兵们的斗志与决心。整首诗通过对比与夸张的修辞手法,使得读者不仅感受到战争的宏伟场面,还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悲壮情感。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现了战争的壮观场面,传达出士兵的豪情壮志及对胜利的渴望,同时也隐含着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与牺牲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百万”是指什么?
“戈矛若林成山”中的“林”指的是什么?
“旌旗拂日蔽天”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