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03:27: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03:27:06
寻橦歌
作者: 王建 〔唐代〕
人间百戏皆可学,
寻橦不比诸馀乐。
重梳短髻下金钿,
红帽青巾各一边。
身轻足捷胜男子,
绕竿四面争先缘。
习多倚附欹竿滑,
上下蹁跹皆著袜。
翻身垂颈欲落地,
却住把腰初似歇。
大竿百夫擎不起,
袅袅半在青云里。
纤腰女儿不动容,
戴行直舞一曲终。
回头但觉人眼见,
矜难恐畏天无风。
险中更险何曾失,
山鼠悬头猿挂膝。
小垂一手当舞盘,
斜惨双蛾看落日。
斯须改变曲解新,
贵欲欢他平地人。
散时满面生颜色,
行步依前无气力。
这首诗描绘了寻橦(即高空杂技表演)这一特技的精彩与艰险。人间的各种戏曲都可以学习,但寻橦的乐趣与其他表演截然不同。表演者梳着短发,头上别着金钿,佩戴红帽青巾,身姿轻盈,灵巧的动作胜过男子。她围绕着竿子,四面争先,经过多次训练,她的身体在竿上轻松滑动,上下翻转仿佛在飞舞。翻身时垂头欲落,似乎要跌下去,却又在关键时刻稳住了身子。那大竿子轻易无法被百人托起,只有她在竿上轻盈如燕。纤细的腰肢毫不动摇,舞姿优雅,表演一曲结束。回头一看,四周人们都在注视,心中不免感到自豪,但又害怕在高空中失去平衡。尽管处在险境,她从未失手,仿佛是山鼠悬挂着头,猿猴挂着膝盖。她一手垂下当做舞盘,斜眼望去,双眉微蹙看着落日。瞬息之间,舞姿改变,轻松地与地面的人群不同。散场时满脸笑意,行走时却感到无力。
作者介绍:王建,字子建,唐代诗人,平生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尤以五言绝句见长。他的诗常以生活为题材,表现出对社会风俗的观察与反思。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王建生活的唐代,那时,杂技表演如寻橦在民间广受欢迎,诗人通过描绘这种艺术形式,表达了对传统技艺的赞美与对表演者技艺的钦佩。
《寻橦歌》是一首充满活力与动感的诗,生动地描绘了高空杂技的魅力与表演者的勇气与优雅。诗中的画面宛如一幅活生生的图画,展现了表演者在高竿上翩翩起舞的姿态。王建通过对细节的刻画,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那种在空中飞舞的刺激感。
诗中对女性表演者的描写尤为细腻,展现了她们的力量与柔美。表演者不仅仅是肉体的展示,更是精神的象征,传达出一种突破传统束缚的勇气。在风中摇曳的舞姿,既有优雅的美感,也蕴含着飞跃与探索的勇气,正如诗中所言:“险中更险何曾失”,表现出她们在极限中的自信与从容。
此外,诗中提及的“百戏皆可学”与“寻橦不比诸馀乐”形成对比,体现出寻橦的独特性与难度,强调了这种技艺之珍贵与表演者的独特价值。这不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艺术的追求,展现出人们对于美与极限的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这首诗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与对仗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表演者的轻盈与优雅。比如“袅袅半在青云里”形象地描绘出表演者在高空中的姿态,而“险中更险何曾失”则反映了她的勇气与自信。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寻橦表演的细致描绘,传达出对这种艺术形式的赞美,表现了表演者的坚韧与优雅,探讨了在险境中追求美与极限的勇气。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寻橦是什么样的表演?
诗中提到“身轻足捷胜男子”,这句话主要强调什么?
诗人王建生活在哪个朝代?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