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7 01:2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01:20:07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
作者:岑参 〔唐代〕
暮春别乡树,晚景低津楼,
伯夷在首阳,欲往无轻舟。
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
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
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
川上多往事,凄凉满空洲。
在暮春时节,我告别故乡的树木,站在晚霞映照的渡口楼上;
想起伯夷那段往事,他在首阳山寻求归隐,但却没有轻便的舟船可供前往。
于是我登上关城,向下俯瞰洪河奔流,
自从巨灵神开辟了这条河流,血流成河已有千万个秋天。
我想起潘江的诗赋,想起曹公的雄图伟业,
河川之上有许多往事,令人感到凄凉的回忆充盈心头。
岑参(715年—770年),字子美,号青莲,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其壮丽的边塞诗和深刻的情感著称。岑参曾多次出征边疆,诗题多与边塞、战争、自然风光有关。
此诗创作于岑参晚年,正值他归乡途中,回望昔日的边塞生活与历史,表达对故土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
《东归晚次潼关怀古》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的开头以“暮春别乡树”引入,展现了一种离别的伤感情绪。接着,诗人通过提及伯夷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诗中“欲往无轻舟”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内心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与现实的困境。
在描绘自然景色时,诗人“遂登关城望,下见洪河流”,通过高处俯瞰的视角,将自然景观与历史感叠加,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情感体验。尤其是“自从巨灵开,流血千万秋”,不仅在描绘历史的悲壮,更在反映战争带来的无尽悲哀。
最后,诗人在总结历史时提到的“行行潘生赋,赫赫曹公谋”,则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与敬仰。整首诗以凄凉的情感贯穿,充满了对过往的追思和对现实的沉重感慨。
整首诗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历史的追忆以及对人生理想的惋惜,情感深沉,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哲理思考。
诗中提到的隐士是谁?
A. 曹公
B. 伯夷
C. 潘生
答案:B
诗人登上关城的目的是什么?
A. 休息
B. 观景
C. 战斗
答案:B
“流血千万秋”指的是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战争的代价
C. 人生的无常
答案:B
岑参的作品多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与历史厚重感,而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则更多展现了个人情感与历史的结合。两者均通过历史典故表达对往事的思考,但风格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