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

时间: 2025-08-09 09:33:16

诗句

郁郁陵台瑞气多,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唯有心随洛水波。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8-09 09:33:16

原文展示:

郁郁陵台瑞气多,
短箫声裂想悲歌。
西郊泪尽身先返,
唯有心随洛水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与哀伤。诗中描绘了陵台上瑞气弥漫的景象,短笛声在空中回荡,令人感到悲伤。西郊的泪水已经流尽,作者的身体早已回到故乡,却只有心灵随着洛水的波涛漂流。

注释:

  • 郁郁:形容气氛或景色的繁茂、浓厚。
  • 陵台:指的是高大的坟墓或祭祀用的台地。
  • 瑞气:吉祥的气息,常用于形容祥和的氛围。
  • 短箫:一种乐器,象征着哀伤的音乐。
  • 西郊:指的是西边的郊外,诗人此处意指自己所处的地方。
  • 洛水:指洛阳的洛水,象征着思乡之情。

典故解析:

“洛水波”常常被用来象征思念和漂泊的心情。洛水在古代文学中常与离别、思乡相关联,这在诗中通过“唯有心随洛水波”得到体现,表达了作者无法忘怀的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孔武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诗作以情感细腻、意境深远而著称。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作者面对亲人离世或故乡远离之际所作,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与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逝去的亲人的哀思。开篇的“郁郁陵台瑞气多”通过描绘环境的繁茂,营造出一种庄重且神秘的气氛,仿佛在为逝者送行。而“短箫声裂想悲歌”则直接传达了哀伤的情感,短箫声的回荡使得诗人更加沉浸在思念中。

接下来的“西郊泪尽身先返”展现了诗人身体回归的现实与心灵留恋的矛盾,泪水已尽,然而内心的痛苦依旧难以释怀。最后一句“唯有心随洛水波”,则将情感升华,与自然的流动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无奈的漂泊感。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郁郁陵台瑞气多
    描绘了高大的陵台,气氛祥和而庄重。

  2. 短箫声裂想悲歌
    短笛的声音穿透空气,带来悲伤的情绪。

  3. 西郊泪尽身先返
    诗人已回到西郊,泪水已流尽,身体虽然回归,心却依然留恋。

  4. 唯有心随洛水波
    诗人的内心如同洛水般漂流,无法平静下来。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洛水的波涛,增强情感的流动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对生命短暂的感慨,通过自然景象与音乐意象的结合,表现出浓厚的哀思与对往昔的追忆。

意象分析:

  • 陵台:象征着逝去的亲人,庄重而神圣。
  • 短箫:代表着悲伤与思念的情感。
  • 洛水:象征着心灵的漂泊与无法平复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郁郁陵台瑞气多”中的“郁郁”形容的是: A. 凄凉
    B. 繁茂
    C. 寂静

  2. 诗中提到的“短箫”象征着: A. 喜悦
    B. 悲伤
    C. 平静

  3. “唯有心随洛水波”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归属感
    B. 思念与漂泊
    C. 平和与宁静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将《板桥辞太母灵轝三首》与《静夜思》进行比较,两者均表达了对亲情与故乡的思念,但《静夜思》更强调孤独感,而《板桥辞》则突出对逝者的哀思。两首诗风格迥异,却都深刻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生离死别时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相关查询

临川水驿 杭州杂诗和林石田 嵩山 客感和林石田 终南山馆 山东飞放 焦山 草地 蚕市 湖州歌九十八首 其十五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强死强活 叛服 而字旁的字 水袋 龠字旁的字 始末缘由 香字旁的字 公生明 款曲周至 胸有鳞甲 包含耶的词语有哪些 病字头的字 素诚 统而言之 甘字旁的字 久经考验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