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蚕市》

时间: 2025-04-29 23:25:50

诗句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攜筐去采桑。

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5:50

原文展示:

蚕市 成都美女白如霜,结伴攜筐去采桑。 一岁蚕苗凡七出,寸丝那得做衣裳。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成都的女子皮肤白皙如霜,她们结伴携带着篮子去采摘桑叶。一年中蚕苗要孵化七次,但那一点点蚕丝怎能做成衣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成都:地名,今四川省成都市。
  • 美女:指成都的女子。
  • 白如霜:形容女子皮肤非常白皙。
  • 攜筐:携带篮子。
  • 采桑:采摘桑叶,用于喂养蚕。
  • 蚕苗:指蚕的幼虫。
  • 凡七出:一共孵化七次。
  • 寸丝:极少的蚕丝。
  • 那得:怎能。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描述成都女子养蚕的情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汪元量,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对生活细节的观察和描绘。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描述成都地区女子养蚕的日常生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种生产活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成都女子养蚕的情景。首句以“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既展现了女子的美丽,也暗示了成都地区的气候特点。后两句则通过“凡七出”和“寸丝那得做衣裳”表达了养蚕的辛劳和蚕丝的珍贵。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真挚,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宋代社会的一种生产状态和女性的劳动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成都美女白如霜”,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成都女子的美丽。
  • 次句“结伴攜筐去采桑”,描述了女子们结伴去采摘桑叶的情景,展现了她们的勤劳。
  • 第三句“一岁蚕苗凡七出”,说明了蚕的孵化次数,反映了养蚕的周期性。
  • 末句“寸丝那得做衣裳”,通过反问,强调了蚕丝的珍贵和养蚕的辛劳。

修辞手法:

  • 比喻:“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
  • 反问:“寸丝那得做衣裳”通过反问强调蚕丝的珍贵。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美成都女子的勤劳和养蚕的辛劳,同时也反映了蚕丝的珍贵和养蚕在社会生产中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如霜:形容女子的皮肤,展现了美丽和气候特点。
  • 攜筐去采桑:展现了女子们的勤劳和养蚕的日常活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如霜”形容的是什么? A. 成都的气候 B. 成都女子的皮肤 C. 蚕丝的颜色 D. 桑叶的颜色

  2. “一岁蚕苗凡七出”中的“凡七出”指的是什么? A. 蚕苗一共孵化七次 B. 女子一共采摘七次桑叶 C. 蚕丝一共织成七件衣裳 D. 女子一共养了七只蚕

  3. 诗的最后一句“寸丝那得做衣裳”表达了什么? A. 蚕丝很多,可以做很多衣裳 B. 蚕丝很少,很难做成衣裳 C. 女子们不会做衣裳 D. 蚕丝不需要做衣裳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对古原草的描写,表达了离别的情感。

诗词对比:

  •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汪元量的《蚕市》更加注重对日常生活的描写,而杜甫的诗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汪元量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汪元量诗歌的背景。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舟晚 同友人过华藏庵 白云亭 寄子 题渊明归去 题见山楼诗卷 题李伯时九歌图 题高登封所藏史丞相手帖 赠陕西李廉使古意二首 其二 赠陕西李廉使古意二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礼不下庶人 粗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皿字底的字 气势汹汹 印官 歺字旁的字 跃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宝守 豕虱濡濡 靣字旁的字 惊心掉胆 张骏祥 爻字旁的字 私字儿的字 尚食 庐山真面 安家立业 浪开头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