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08: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08:45
卧沙细肋吾方厌,通印长鱼谁肯分。
好事东平贵公子,贵人不与与苏君。
我如今卧在沙滩上,惬意地享受着,正好厌倦了这种生活;然而,手中这条长长的鱼,谁愿意与我分享呢?好事常常被东平的贵公子占有,贵人们却不愿意与我苏轼分享。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婉约之词。苏轼的创作常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个性。
此诗写作背景可能与苏轼的个人经历有关。他在政治上多次遭遇挫折,生活境遇也时常起伏,诗中流露出对权贵的不满和对自己处境的感慨。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反讽的手法,展现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诗的开头以“卧沙”描绘了一个闲适的场景,似乎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但随即转入对鱼的无奈和对贵公子的批评,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里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隐含着对社会不公的控诉。
苏轼巧妙地运用“细肋”“通印”等生动形象的词汇,让读者感受到他对鱼的细腻观察,而“贵人不与与苏君”则道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权贵之间的利益分享,往往让普通人处于被排斥的境地。这种情感的表达不仅反映了苏轼个人的无奈,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普遍现象。
整首诗揭示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人的无奈,表达了对权贵的反感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苏轼在诗中描述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
a) 忙碌
b) 悠闲
c) 紧张
d) 贫困
诗中提到的“东平贵公子”指的是什么?
a) 普通人
b) 权贵阶层
c) 渔民
d) 农民
诗的主旨是什么?
a) 赞美生活
b) 批判权贵
c) 赞美友谊
d) 描绘自然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苏轼的这首诗更加强调了个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王维则更侧重于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宁静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