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19:17: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19:17:02
作者: 苏轼 〔宋代〕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当恁么时也不妨熟歇。
我曾在惠州的嘉祐寺居住,游览松风亭。走累了,想在亭子里休息。远远望去,亭子还在树梢上,心中想着这是怎么才能到达的呢?良久,突然明白这里有什么地方是不能休息的呢?于是就像挂钩的鱼一样,忽然得到了释放。如果人能够领悟这一点,即使在敌阵相接、战鼓如雷的紧急时刻,前进会死于敌手,后退会死于法令,此时也不妨好好休息。
苏轼所描绘的松风亭,是其身处惠州时所游览的地方,反映了他在政治失意后的闲适心境。同时,“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暗指战乱中的紧张局势,表现了在逆境中仍需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清醒。
作者介绍: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个性洒脱、才华横溢,经历了多次政治起伏。其诗词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常常表达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诗歌创作于苏轼贬谪惠州期间,正值他人生低谷,但也表现出他对自然的热爱及内心的豁达。
《记游松风亭》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诗人通过描写游历松风亭的经历,表达了对人生困境的感悟。诗中描绘了一个人在自然美景中放松身心的画面,结合他当时的生活处境,显得格外深刻。
诗的开头,苏轼以“余尝寓居”引入,展示了他的亲身体验,接着描绘了走累后希望休息的状态。通过“望亭宇尚在木末”,诗人表达了对目标的渴望,体现出一种追求理想的精神。随之而来的“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则展现了他对外在环境的反思,揭示出一种哲学的思考:在纷扰的外界中,内心的宁静才是最重要的。
最终,诗人用“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的比喻,表达了顿悟的喜悦。即使在战乱之中,内心的安宁与休息依然是可能的。整首诗在沉郁中流露出乐观,表现了面对人生困境时的从容与智慧。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松风亭的游历,表达了在生活困境中如何寻求内心的宁静,以及在外部压力下保持从容的态度。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苏轼的“松风亭”位于哪个地方?
诗中提到“进则死敌,退则死法”意指什么?
“如挂钩之鱼”形容哪种状态?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以上内容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记游松风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