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9:5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9:58:19
我来千余里,思见英雄人。
胸中罗今古,万物待其新。
人也而天游,钓渭与耕莘。
不然隐君子,山水乐相邻。
丘壑适吾意,皎洁不染尘。
二者俱悠邈,斯道竟沈沦。
乃知古人出,尧舜其君民。
退处林泉下,坐使风俗淳。
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一身。
此字不分明,痛痒总不亲。
庸众是非泯,英雄好恶真。
此是经纶手,千古无等伦。
我走过千里,想见那些英雄的人。
心中积累着古今,万物都在等待更新。
人虽游历天地,钓鱼于渭水,耕作于莘田。
否则就像隐士,山水相依乐而忘忧。
山丘河谷正合我意,洁白的月光不沾尘埃。
二者都显得悠远,然而这种道理却陷入沉沦。
于是我知道古人如尧舜,他们的君臣。
退隐在林泉之间,坐下来使风俗淳朴。
仁德可以统治天下,也能善待自己。
仁义之字不够清楚,痛与痒总是难以亲近。
庸众的是非已经泯灭,英雄的好恶才是真实。
这正是经纬之手,千古无与伦比之人。
孙奇逢,明代诗人,以其深厚的文采和对自然的热爱而闻名。他的诗风多以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为主,常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书感》这首诗写于明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追求理想的时代。诗人通过描写个人的经历与感悟,表达了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以及对传统仁德的思考。
《书感》一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英雄人物的向往与对社会风俗的反思。开篇“我来千余里,思见英雄人”直接抒发了诗人远道而来的渴望,展现出一种对英雄主义的追求。接下来的“胸中罗今古,万物待其新”则反映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强调了更新和革新的必要性。
诗中多次提到“隐君子”,暗示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认为隐士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享受生活的宁静。“丘壑适吾意,皎洁不染尘”一句,表达了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世俗纷扰的排斥,显示出一种理想化的生活态度。
而诗末部分则转向哲学的思考,提到“仁可覆天下,亦可善此一身”,强调仁德的重要性,指出仁义的价值不仅可以治理国家,也应体现在个人的生活中。这种思想在古代儒家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表明了诗人对传统道德的坚持。
整体上,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英雄的向往,更深入探讨了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具有深邃的哲理和强烈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以诗人对英雄的向往和对仁德的思考为主线,表达人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同时也对当时社会风俗的反思,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和对个人修养的追求。
选择题:诗人希望见到什么样的人?
A. 普通人
B. 英雄
C. 隐士
D. 朋友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仁可覆天下”表达了对____的重视。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丘壑适吾意”是指诗人对城市生活的向往。 (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