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0:04: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0:04:36
题江心寺
徐照 〔宋代〕
两寺今为一,僧多外国人。
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
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
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
这两座寺庙如今合并成一座,僧侣中有很多外国人。江水从天边流来,阻断了世俗的尘埃。乌鸦栖息在腥臭的林间小径上,龙归来时损坏了塔的轮廓。让我怀疑这片地方是成片的石头,曾经坐过谢公的身影。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徐照,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和人文情怀,常常融入个人的思考与感受。
创作背景: 《题江心寺》作于南宋时期,此时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寺庙成为文化交融的场所。诗人通过对寺庙的描写,反映了对宗教信仰和文化交融的思考。
《题江心寺》以其清新而深邃的意境,引人深思。诗的开头简洁明了,指出两座寺庙的合并,反映了时代变迁及文化融合。诗中“僧多外国人”一句,生动体现了当时中外文化的交融,暗含着对开放包容的宗教氛围的赞美。
接下来的“流来天际水,截断世间尘”则以江水的流动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世俗的喧嚣,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怀相结合,充分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特点。
“鸦宿腥林径,龙归损塔轮”两句,将自然与神秘的传说融为一体,增添了诗的层次感。最后一句“却疑成片石,曾坐谢公身”,则通过历史人物的提及,唤起人们对历史的思考,表现了对时间与空间的沉思。
整首诗在意象上丰富多彩,既有自然的描绘,又有历史的沉淀,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及对文化交融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宗教文化交融的赞美与对历史的沉思,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它不仅反映了时代背景,还蕴含着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僧多外国人”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文化现象?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谢公”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诗中的“流来天际水”象征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徐照的《题江心寺》相比,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表现出对自然与人文的思考,但苏轼更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徐照则更侧重于历史与文化的交融。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