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题崇庆寺壁》

时间: 2025-05-12 11:06:01

诗句

十口沟隍待一身,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犹作长安下第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11:06:01

原文展示:

题崇庆寺壁
作者: 温宪 〔唐代〕

十口沟隍待一身,
半年千里绝音尘。
鬓毛如雪心如死,
犹作长安下第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和命运的深切感慨。诗中提到的“十口沟隍”象征着困扰和阻碍,诗人在漫长的时间和距离中感到和外界的隔绝。“鬓毛如雪”暗示了诗人年事已高,内心却依然沉重,仿佛成为了长安城中落榜的失意人。

注释:

  • 十口沟隍:指代艰苦的环境和阻碍,形象地表现出诗人所处的困境。
  • 半年千里:形容时间的漫长和距离的遥远,暗示与外界的隔绝。
  • 鬓毛如雪:形容诗人年华已逝,白发如雪,象征衰老。
  • 心如死:内心感到绝望,与周遭的现实形成强烈对比。
  • 长安下第人:指在长安落榜的读书人,反映了诗人的失落与无奈。

典故解析:

“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着权力和荣耀。“下第人”则是古代科举制度中未能中举的读书人,意味着失去前途和希望。诗人在此用典故表达了自己的失意与悲哀。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温宪,生平不详,但他在唐代诗坛上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见长。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崇庆寺的壁上,可能是在他流亡或遭遇坎坷时所作,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的感慨。

诗歌鉴赏:

温宪的《题崇庆寺壁》是一首充满忧伤与深思的诗作,展现了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无奈和感慨。诗的开头“十口沟隍待一身”以强烈的视觉形象描绘了诗人所处的艰难与困境,仿佛在无形的沟壑中等待着即将来临的命运。接下来的“半年千里绝音尘”则进一步强调了时间的漫长与孤独的状态,诗人仿佛在时间的长河中失去了与外界的联系。

“鬓毛如雪心如死”一句,形象描绘了诗人年华已逝、内心的绝望与疲惫,暗示了他对命运的无奈接受。“犹作长安下第人”则将诗人的身份与心境完美结合,展现了他作为一个落榜书生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在悲伤的基调中透出了一种深刻的思考,让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象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十口沟隍待一身”:十口沟隍象征着困扰,暗示诗人所承受的重负。
    • “半年千里绝音尘”:时间与空间的隔绝,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 “鬓毛如雪心如死”:白发与绝望的对比,强调了诗人的心境。
    • “犹作长安下第人”:自我身份的认同,揭示了诗人的无奈与失落。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十口沟隍”比喻人生的阻碍。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和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无常和对理想的追求与失落,表现出深刻的社会现实。

意象分析:

  • 沟隍:象征阻碍与困境,暗示诗人所面临的生活挑战。
  • 白发:与衰老、失落相联系,表现出时间的无情。
  • 长安:作为大唐的都城,象征着荣耀和权力,反衬诗人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十口沟隍”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繁荣
    • B) 生活的艰难
    • C) 家庭的温暖
  2. “鬓毛如雪”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开心
    • B) 年轻
    • C) 绝望
  3. 诗人提到的“长安下第人”指的是?

    • A) 在长安成功的人
    • B) 在长安未中举的人
    • C) 在长安生活的人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温宪的《题崇庆寺壁》与王维的《鹿柴》对比,二者都展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温宪更偏向于个人的失落感,而王维则较为宁静和淡泊。两者在主题上有着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则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温宪诗文研究》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和裴仆射看樱桃花 答元八遗纱帽 题渭北寺上方 寄王侍御(一作奉御) 寄宋景 赠王建 寺宿斋 同白侍郎杏园赠刘郎中 寄朱、阚二山人 送梧州王使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門字旁的字 高自标树 三头对案 业字旁的字 嫇奵 鞠躬尽力 尊主泽民 聪察 虚景 押韵 点屏成蝇 寸字旁的字 双人旁的字 瘟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鬥字旁的字 漂萍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