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2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3:21:04
赤县神州坐陆沈,
金汤非粟祸侵寻。
当官避事平生耻,
视死如归社稷心。
文采是人知子重,
交朋无我与君深。
悲来不待山阳笛,
一忆同衾泪满襟。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沉重的时代,诗人感叹祖国的困境和个人的悲痛。虽然身处赤县神州(指中国),却面临着国土的沉沦与外敌的入侵。作为官员,逃避责任是终身的耻辱,面对死亡要有为国家献身的决心。诗人感慨,才华横溢的人总是受到重视,而真正的友谊却显得稀有而深厚。悲伤来临时不需要山阳的笛声来提醒,回忆往事时泪水已满襟。
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隐,金朝著名的诗人、词人。他以豪放激昂的风格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作品多涉及历史、政治与个人情感。他的诗词大多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四哀诗》创作于金朝末年,国家面临外敌入侵与内部动荡,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此背景下,以个人情感寄托对国家的忧虑与痛苦,反映了文人对时局的深切关怀。
《四哀诗》是一首充满悲愤与忧虑的作品,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诗人在开篇中提到“赤县神州坐陆沈”,这不仅仅是对国家现状的直观描绘,更是对整个民族命运的思考。他用“金汤非粟”来形象地表达国家危机的严重性,暗示战争的破坏与人民的苦难。
在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强调了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无畏,表现出一种对国家的忠诚。诗中提到“视死如归社稷心”,表明诗人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决心,展现了强烈的家国情怀。
此外,诗人在谈到“文采是人知子重”时,揭示出才华与友情的稀缺,反映了人际关系的复杂和人性的孤独。最后两句“悲来不待山阳笛,一忆同衾泪满襟”则是对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心中的悲伤,情感真挚而动人。整首诗构建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面,令人感同身受。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与对个人责任的思考,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友谊的珍视。
“赤县神州”指的是哪里?
“视死如归”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中提到“山阳笛”是用来象征什么?
与杜甫的《春望》进行对比,两者都深刻表现了对国家危机的忧虑,但杜甫更多地展现了对民生的关心,而元好问则集中在个人情感与责任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