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4:55
晏起
白居易 〔唐代〕
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
老去慵转极,寒来起尤迟。
厚薄被适性,高低枕得宜。
神安体稳暖,此味何人知。
睡足仰头坐,兀然无所思。
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
缅想长安客,早朝霜满衣。
彼此各自适,不知谁是非。
鸟儿在庭院的树上啼鸣,阳光照耀着屋檐。年纪大了,懒得早起,寒冷的时候更是起得晚。厚薄适中的被子,合适的枕头,高低刚好。心神安宁,身体温暖,这种滋味又有谁能理解呢?睡足了,仰面坐起,心里空空如也,仿佛没有七窍,四肢也似乎被遗忘。想起在长安的朋友,清晨时分,衣服上沾满了霜。大家各自安适,不知道彼此之间谁对谁错。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兼具政治性和生活性,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白居易在唐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以《琵琶行》和《长恨歌》闻名。
创作背景
《晏起》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平淡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状态的感悟。此时,白居易已卸任官职,生活逐渐归于平淡,关注内心的安宁,而非外界的纷扰。
《晏起》描绘了一个清晨的场景,诗人以鸟鸣和阳光引入,营造出宁静而温暖的氛围。诗中通过对个人生活状态的细致描写,反映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生活安逸的思考。开头的“鸟鸣庭树上,日照屋檐时”,通过鸟鸣和阳光的描写,展现早晨的宁静与美好。而后半部分却转向了个人的懒惰与消极,诗人感受到年纪的增长带来的慵懒,尤其在寒冷的季节中,起床变得更加困难。
诗的深层意蕴在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诗人坐在床上,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但也有一种与世无争的空虚感。通过“如未凿七窍,若都遗四肢”的比喻,表达了内心的迷茫与孤独。同时,诗人缅怀在长安的朋友,呈现出一种对往昔繁华与人际关系的思考,似乎在问:在这样的平静生活中,彼此的安适与否又有什么关系呢?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平静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反映了诗人老年的无所作为和对往昔的缅怀,展示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晏起》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维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A. 乡土情怀
B. 繁华与人际关系
C. 自然景色
D. 个人理想
诗中“如未凿七窍”的意思是什么?
A. 充满智慧
B. 思维空白
C. 身体虚弱
D. 精力充沛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