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4: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18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征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纷扰与僧人归隐的宁静。诗中提到战火仍然在蔓延,僧舍的宁静也被打破。师父即将前往江南,而我却留在这里。经历风霜的僧人,仿佛与这浩渺的宇宙融为一体。等到他归来,梅花已然盛开,我将写诗寄托于那远方的山头。
戴叔伦(约对579-648年),字景山,号放翁,唐代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
诗作产生于战乱时期,时代背景下,很多文人选择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追求心灵的宁静。戴叔伦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对战乱的无奈。
《送僧南归》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战火纷飞与僧人归隐之间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出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兵尘犹澒洞”开篇即点明战乱的背景,给人一种压迫感。接下来的“僧舍亦征求”则揭示了即使是修行之地也难逃战火的干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诗的中间部分“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既是对僧人的送别,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作者留在原地,暗示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末尾的“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则带出了一丝希望与美好。梅花象征着坚韧,也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环境,也反映了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战乱与归隐,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反映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
“兵尘犹澒洞”中的“兵尘”指什么?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着?
诗人对僧人的情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