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送僧南归》

时间: 2025-04-26 04:34:18

诗句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征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4:18

送僧南归

原文展示

兵尘犹澒洞,僧舍亦征求。
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
风霜两足白,宇宙一身浮。
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中的纷扰与僧人归隐的宁静。诗中提到战火仍然在蔓延,僧舍的宁静也被打破。师父即将前往江南,而我却留在这里。经历风霜的僧人,仿佛与这浩渺的宇宙融为一体。等到他归来,梅花已然盛开,我将写诗寄托于那远方的山头。


注释

  • 兵尘:战乱的尘埃,指战争带来的混乱。
  • 澒洞:形容战火的猛烈。
  • 征求:指征兆,暗示征战的环境。
  • 毂下留:指停留在车轮下,形容留在原地,未随行。
  • 风霜两足白:形容僧人经历了风霜,身体受到影响。
  • 宇宙一身浮:感觉到宇宙的无常,自己如同浮云一般。

典故解析

  • 梅花: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和高洁,常常与隐士的情怀相联系。
  • 江南:指的是南方的江河湖泊,象征着安宁与美好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约对579-648年),字景山,号放翁,唐代诗人。他以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写田园诗和山水诗。

创作背景

诗作产生于战乱时期,时代背景下,很多文人选择归隐山林,与自然为伴,追求心灵的宁静。戴叔伦的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表达了对僧人归隐生活的羡慕与对战乱的无奈。


诗歌鉴赏

《送僧南归》是一首充满哲思的诗,诗中作者通过描绘战火纷飞与僧人归隐之间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出对现实的无奈。首句“兵尘犹澒洞”开篇即点明战乱的背景,给人一种压迫感。接下来的“僧舍亦征求”则揭示了即使是修行之地也难逃战火的干扰,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惆怅。

诗的中间部分“师向江南去,予方毂下留”,既是对僧人的送别,也是对自身处境的深刻反思。作者留在原地,暗示了他对现实的无力感。末尾的“归及梅花发,题诗寄陇头”则带出了一丝希望与美好。梅花象征着坚韧,也预示着未来的美好。

整首诗在简练的字句中,蕴含了深厚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诗人不仅描绘了外在的环境,也反映了内心的挣扎与追求,表现出一种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兵尘犹澒洞:战火的尘埃依然弥漫,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战乱的影响。
  2. 僧舍亦征求:即便是僧侣的居所,也受到战争的波及,暗示战争无处不在。
  3. 师向江南去:师父选择了南归,象征着对和平的向往。
  4. 予方毂下留:我却选择留在此处,体现出作者的无奈。
  5. 风霜两足白:经历风霜,象征着经历了岁月的洗礼。
  6. 宇宙一身浮:感慨宇宙的浩渺与人生的渺小。
  7. 归及梅花发:期待归来的时候,梅花盛开,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8. 题诗寄陇头:写诗寄托情感,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宇宙一身浮”比喻人生的无常与渺小。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战乱与归隐,表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追求,反映出一种深刻的社会关怀与人文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兵尘:象征着战乱与苦难。
  • 僧舍:象征着宁静与修行。
  • 梅花:象征着坚韧与高洁。
  • 江南:象征着安宁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兵尘犹澒洞”中的“兵尘”指什么?

    • A. 战乱的尘埃
    • B. 旅行的尘土
    • C. 日常的灰尘
  2. 诗中提到的“梅花”象征着?

    • A. 美丽
    • B. 坚韧
    • C. 哀伤
  3. 诗人对僧人的情感是?

    • A. 嫉妒
    • B. 赞美
    • C. 无所谓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文学与社会背景研究》

相关查询

天门谣 天门谣 汲县道中作 天门谣 水仙子·冷无香柳絮扑将来 水仙子·百年三万六千场 水仙子 水仙子 水仙子·赋李仁仲懒慢斋 水仙子 水仙子 兵后用徐再思韵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阜字旁的字 士字旁的字 外区 音声如钟 驻屯 班师回俯 包含挺的词语有哪些 昃食宵衣 凛凛有生气 判袂 救苦弭灾 四字头的字 竖心旁的字 包含鸪的词语有哪些 血字旁的字 怀土之情 鞬櫜干戈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