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07: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07:31
金菊对芙蓉
九日牧仲招同山蔚振衣楼登高填词惜别即次来韵奉酬
作者: 陈维崧 〔清代〕
梵客有言,悲哉气也,君家原不宜秋。
况帆停江上,人倚楼头。
菊英亦管人离别,赛柳绵打块成毬。
那堪筵畔,轻敲檀板,缓节秦讴。
叹昔幕府风流。羡落帽中原,戏马高邱。
更一时参佐,千载英游。
吾衰讵有风云想,算不如岩岫清幽。
从兹归去,笔床茶灶,到处淹留。
有位梵客曾说,悲伤的气息啊,您家原本就不适合在秋天。
更何况船只停泊在江上,人在楼头倚靠。
菊花盛开也让人想起离别,像柳絮一样轻柔地打成一团。
那怎么能忍受在筵席上,轻轻敲打檀板,缓缓吟唱秦国的歌谣。
感叹往昔幕府的风流,羡慕那落帽中的中原,纵情于高丘。
更有那一时的参佐,千载的英才游历。
我衰老了,难道还有风云的想象,算不如那岩岫的清幽。
从今往后归去,笔床和茶灶,处处都让我留恋。
作者介绍:
陈维崧,清代著名诗人,字季鹄,号蓉舫,晚号白云山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山水田园的自然美,情感细腻,常体现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离别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重阳节,诗人应邀与友人同游山顶,借此机会抒发对友人的惜别之情。重阳节是传统的登高节日,诗中通过菊花、秋天的意象,表达了对人事变迁和离别的感慨。
陈维崧的《金菊对芙蓉》是一首抒情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抒发个人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诗开篇即引入“梵客有言”,为整首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接着用“君家原不宜秋”暗示离别的不得已与无奈。诗人在江边楼头,静静地思索,感受到秋天的孤寂和凉意,更被菊花的美丽所触动。菊花在古代常被视为坚贞不屈的象征,然而在此却成为离别的前奏,令人感到一丝惆怅。
诗中提到的“轻敲檀板,缓节秦讴”,不仅展示了诗人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也暗示了在欢聚时刻难以言说的离愁。接下来的“叹昔幕府风流”则回忆起昔日的繁华与荣耀,表达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羡慕。而“吾衰讵有风云想,算不如岩岫清幽”则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人意识到自己的衰老与无力,宁愿追求那清幽的生活。
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友谊和离别的深刻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优雅。
逐句解析:
梵客有言,悲哉气也,君家原不宜秋。
梵客(高僧)曾说,悲伤的气息弥漫在秋天,您家本就不适合这个季节。
况帆停江上,人倚楼头。
更何况,船只停在江面上,人在楼头静静倚靠着。
菊英亦管人离别,赛柳绵打块成毬。
菊花开得正好,也让人想起离别,像柳絮轻柔地打成一团。
那堪筵畔,轻敲檀板,缓节秦讴。
这样的情景,怎能忍受在筵席上轻敲檀板,缓缓吟唱秦国的歌谣。
叹昔幕府风流。羡落帽中原,戏马高邱。
感叹过去的繁华与风流,羡慕那落帽中的中原,纵情于高丘之上。
更一时参佐,千载英游。
更有那一时的参佐,千载的英才游历。
吾衰讵有风云想,算不如岩岫清幽。
我衰老了,难道还有风云的想象,不如那清幽的岩岫。
从兹归去,笔床茶灶,到处淹留。
从今往后归去,笔床与茶灶,处处都让我留恋。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菊花、离别等意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过往岁月的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梵客”指的是哪个群体?
A. 文人
B. 高僧
C. 武士
D. 商人
诗人对离别的情感主要通过哪些意象表现?
A. 江水与月亮
B. 菊花与秋天
C. 竹子与梅花
D. 山与海
诗中的“轻敲檀板,缓节秦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忧伤
C. 愤怒
D. 无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