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1:5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1:59:30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
白居易 〔唐代〕
百里音书何太迟,
暮秋把得暮春诗。
柳条绿日君相忆,
梨叶红时我始知。
莫叹学官贫冷落,
犹胜村客病支离。
形容意绪遥看取,
不似华阳观里时。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与友人李二十之间的思念与感慨。诗中提到音信传递的缓慢,尽管已是秋末,却才收到春天的诗作。柳条在阳光下依然青翠,提醒着我对你的思念;而梨叶已红,却让我意识到你已不在身边。不要叹息我在学官中冷落贫困,毕竟比起村中的病客,我的境遇要好得多。虽然我与你的心情遥远,但此时的我并不像在华阳观中那般悠闲。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其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清晰的思想著称。他的诗歌涉及社会、政治、生活等多个方面,常通过个人情感表达对社会的关注。
此诗作于白居易任职于长安时,正值秋季,他收到朋友李二十的来信,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对身处官场的感慨。诗中流露出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
《渭村酬李二十见寄》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自身处境的反思。开篇以“百里音书何太迟”引入,强调了信件传递的滞后,表现出对友人音信的渴望。接着,通过描写“柳条绿日”、“梨叶红时”两个意象,将时间的流逝与情感的积累紧密相连。柳条的青翠象征着春天的生机,激发了对友人的思念,而梨叶的红色则暗示着秋天的来临,使得思念感愈加深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对自己身处的学官身份进行反思,感叹自己的贫乏与冷落,然而他也意识到,相比于那些生活困顿的村客自己的境遇要好得多。这种自我安慰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形容意绪遥看取,不似华阳观里时”,则透露出在心情与景色的对比中,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显得更加浓烈,流露出的是一份无奈与思索。
整首诗围绕思念、孤独与自我反思展开,表现出人际关系的深情与生活境遇的无奈,展现了白居易对友谊的珍视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提到的“柳条绿日”象征着什么?
诗人如何看待自己在学官的身份?
“百里音书何太迟”中的“音书”指的是什么?
白居易的《渭村酬李二十见寄》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亲友的思念,但白居易的诗更侧重于自然意象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多地反映了社会背景对个人的影响与人生的艰辛。两者在主题上的共通性与表现手法的差异,展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