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39: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39:52
《鹦鹉灭火》
作者:刘义庆(宋代)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
鹦鹉自念虽乐,此山虽乐,然非吾久居之地,遂去,
禽兽依依不舍后数月,山中大火。
鹦鹉遥见,心急如焚,遂入水沾羽,飞而洒之。
天神言汝虽有好意,然何足道也?
对曰虽知区区水滴不能救,然吾尝侨居是山,
禽兽善待,皆为兄弟,吾不忍见其毁于火也!
天神嘉其义,即为之灭火。
有只鹦鹉飞到远处的山上,那里动物们彼此相亲相爱。
鹦鹉觉得虽然快乐,但这座山并不是它长久居住的地方,于是它离开了。
动物们对鹦鹉依依不舍,几个月后,山中发生了大火。
鹦鹉远远看到,心里焦急如焚,于是它飞入水中沾湿羽毛,再飞回来洒水灭火。
天神说:“你虽心怀好意,但这点水有什么用呢?”
鹦鹉回答:“我知道这微不足道的水滴无法救火,但我曾在这山上居住,动物们善待我,都是我的兄弟,我不忍心看着他们被火焚毁!”
天神欣赏它的义举,于是帮助它灭火。
此诗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联系。鹦鹉虽离开了它的栖息地,但却不忘曾经的恩情,表现出深厚的情义。通过鹦鹉的义举,展现出生命的责任感与关怀,传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保护的主题。
作者介绍:刘义庆,宋代文学家,以散文和诗词闻名,其作品多体现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观察和思考。
创作背景:在宋代,社会变迁加速,人们对自然和动物的情感愈加丰富。此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命的珍视与对自然的敬畏。
《鹦鹉灭火》以鹦鹉为主角,讲述了它因对曾经栖息之地的怀念而奋力扑灭山中大火的故事。诗中通过鹦鹉的行为,展现了忠诚和无私的情感,它不仅仅是个体生命的延续,更是对自然环境的回馈与保护。每一行文字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鹦鹉的悲切与急迫,动物们的依依不舍,以及最后天神的认可,构成了一幅感人的画面。
这首诗不仅是对生命的赞美,更是对友情、善良与无私的礼赞。鹦鹉虽小,但它的行动却彰显了大爱,表明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力量也可以成为拯救的希望。诗中所传达的情感,激发了人们对自然的关怀与责任感,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展现了对自然的责任感与对生命的珍视,传达了无私与爱的力量。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鹦鹉为何离开他山?
A. 因为想要寻找更好的栖息地
B. 因为不喜欢那里
C. 因为想要回到家
D. 因为动物们不友好
鹦鹉在看到山中大火后做了什么?
A. 逃跑
B. 呼喊求救
C. 用水灭火
D. 寻找其他鸟类
天神对鹦鹉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A. 认为无用
B. 给予赞赏
C. 不予理睬
D. 责备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