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31: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31:56
崦里桃花逢女冠,
林间杏叶落仙坛。
老人方授上清箓,
夜听步虚山月寒。
在崦里的桃花盛开之际,遇见了女冠(道教女道士),
林间的杏树叶子轻轻落下,仿佛飘落在仙人的坛上。
一位老人正准备传授上清的经典,
夜晚我在寒冷的山月下,听到步虚的声音。
顾况(约713年-约776年),字子云,唐代诗人,原籍福建,后迁居四川。顾况的诗风清新隽永,常以山水自然为题材,融入道教思想,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人生的向往。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兴盛时期,诗人通过描绘桃花、女冠、杏叶等意象,表达了对道教修行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崦里桃花》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道教的思想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首句“崦里桃花逢女冠”,开篇即引入桃花的美景,桃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爱情的美好,而女冠的出现则带来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暗示着人与自然、人与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接下来的“林间杏叶落仙坛”,通过杏树的叶子轻轻落下,似乎在描绘一种宁静而又神秘的道教境界,表达出一种人间与仙界相通的感觉。
第三句“老人方授上清箓”,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更高的哲学层面,传授经典的老人象征着智慧与传承,体现出对道教文化的尊重和对修行的向往。最后一句“夜听步虚山月寒”,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清冷,诗人在月光下听到步虚的声音,暗示着对道教修行者的敬仰与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清幽、神秘的氛围,反映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对道教生活的欣赏。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和道教文化的向往,追求心灵的自由与宁静,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理想生活。
诗中提到的“女冠”是指什么?
“老人方授上清箓”中的“上清箓”指的是?
全诗的情感基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