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横吹曲辞。长安道》

时间: 2025-05-07 22:21:51

诗句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7 22:21:51

原文展示:

长安道,人无衣,马无草,何不归来山中老。

白话文翻译:

长安的道路上,人们没有衣服,马儿没有草料,为什么不回去山中安老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安道:指通往长安的道路,长安是唐代的都城,象征繁华。
  • 人无衣:形容生活困苦,连衣服都没有。
  • 马无草:形容牲畜缺乏食物,反映社会窘迫。
  • 何不归来山中老:意思是为什么不回到山里去安静地生活,表达了一种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典故解析:

  • “山中老”可理解为归隐田园,借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陶渊明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著称,表现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况,字子云,唐代诗人,生于盛唐时期,以擅长五言诗而著称。他的诗作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的思考,风格简练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作于唐代社会动荡之际,民生困苦,诗人以此诗表达对现实的失望与对隐居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士人对当时社会的无奈与反思。

诗歌鉴赏:

《长安道》是一首简短而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通过对比和反问,深入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和人们的无奈。开篇“长安道”,不仅是地理的指向,也象征着繁华与喧嚣的生活。然而随即转入“人无衣,马无草”,生动地描绘了人们的困苦与无助,令人心生怜悯。这种对比使得诗歌的情感愈加深刻,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感与关怀。

而“何不归来山中老”则是诗人内心的呐喊,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争的厌倦。这一反问句的巧妙运用,既是对现实的控诉,也是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诗人通过简单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使得整首诗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考性。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安道:设定场景,暗示繁华与错综复杂的社会。
  2. 人无衣:揭示社会的贫困,直接反映出人们的生活困境。
  3. 马无草:进一步强调生活的艰难,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然紧张。
  4. 何不归来山中老:表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寄托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对比:长安的繁华与人们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冲击力。
  • 反问:通过“何不归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现实的批判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逃离繁华,回归自然”的主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权力与喧嚣。
  • :代表生活的基本保障和人们的尊严。
  • :象征生存所需的物质基础。
  • 山中:象征自然、宁静与理想的生活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安道”主要象征什么? a) 繁华与喧嚣
    b) 贫困与困扰
    c) 自然与宁静

  2. 诗人通过“何不归来山中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繁华生活的向往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c) 对社会现状的无所谓

  3. 诗中“人无衣,马无草”反映了什么? a) 人民生活富裕
    b) 社会的困境与困难
    c) 自然资源的丰富

答案:

  1. a) 繁华与喧嚣
  2. b) 对隐逸生活的渴望
  3. b) 社会的困境与困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相比,顾况的《长安道》更加直接地揭示了社会的困境,前者更多的是对田园生活的美好描绘,而后者则流露出对现实的不满与渴望逃离。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代诗人顾况研究》

相关查询

伯夷列传 管晏列传 周亚夫军细柳 项羽之死 屈原列传 孔子世家赞 报任少卿书 / 报任安书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鸿门宴 陈涉世家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奉申贺敬 攻城略地 公共产品 蛙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包含渣的词语有哪些 萎蕤 走字旁的字 聿字旁的字 龜字旁的字 铅刀一割 逐逐眈眈 三心两意 兀字旁的字 轧钢机 包含棒的词语有哪些 文献通考 青字旁的字 单人独马 包含鸮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