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2 05:19:00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
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
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
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
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
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
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
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
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
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
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
然此必无之事也。
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
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2 05:19:00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信义存在于君子之中,而刑罚施加于小人之上。对待死者,只有大罪恶才会被处以死刑,这是小人中最为严重的行为。宁愿为了信义而死,也不愿苟且偷生,把死亡视为归宿,这对君子来说是最难的事情。唐太宗六年,赦免了三百多个重罪犯,允许他们回家,约定在期限内自首以接受死刑。因此,君子所难以做到的,反而期望小人能做得到。那些囚徒在期限内,最终自首的几乎没有。这是君子所难以做到的,而小人所易于做到的。这岂是人情常理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确实是小人的行为,但施加恩德于他们,可以使他们变成君子。因为恩德进入人心深处,改变人的速度也很快,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太宗这样做,是为了获得名声。然而,怎么能知道他们被放出来后,是否真的会回来以求免罪呢?又怎么能知道被放出来的人是否会自首以求得免罪呢?这正是上贼下之情。意图他们必来而放之,是上贼下之情;意图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我看到上下之间相互利用形成了这样的名声。哪里有什么施恩德与信义的说法呢?不然,太宗在全国施德六年,无法使小人不犯极恶大罪,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他们视死如归,保持信义。这是难以通行的论调。那么,为什么能说放他们而让他们自首,杀之无赦?而又放之而他们自首,则可知道这是恩德的结果。然而,这必定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放之而自首并赦免,偶尔可以这样做;若屡次这样,则杀人者皆不死。这样的道理能成为天下的常法吗?不可常行,其圣人之法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主张清新自然的诗风,影响了后来的诗人。
创作背景: 本诗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与道德腐化之时,欧阳修通过对比君子与小人的行为,探讨了仁义与法治的关系,旨在提倡信义与德治,反对单纯依靠刑罚。
《纵囚论》不仅是一篇关于法律与道德的讨论,更是欧阳修对人性深刻洞察的体现。诗中提到的“信义”与“小人”之间的对比,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道德与法律的不同态度。欧阳修通过唐太宗的宽仁政策,讨论了施德与信义之间的关系,认为恩德能够改变人的行为,甚至使小人向善。然而,诗人也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这种转变并不常见,且不应成为常法。
这首诗也展现了欧阳修对“人情”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治国理政应当基于人性而非单靠严刑峻法。通过对“纵囚”与“自归”的讨论,诗人反映了当时法治与人情之间的矛盾,强调只有建立在信任与德行上的治理,才能真正实现长久的和平与安定。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本诗探讨了人性与法治的关系,强调信义的重要性,反映出对传统道德的尊重与对法律严苛的质疑。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欧阳修在《纵囚论》中提到的“君子”是指什么样的人?
唐太宗的仁政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本文讨论的主要主题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