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9: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9:44
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
作者:刘克庄
历代名书画,中原古鼎彝。
不教萧翼看,常怕米颠知。
此物空盈笈,何人与掌匙。
贵无它嗜好,焉用太清为。
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强调了名书画和古鼎的价值。诗人不希望萧翼(指代不懂欣赏的人)观看这些珍品,因为他常常害怕那些只会陶醉于外表的“米颠”(指表面之人)来评判这些艺术品。诗人感叹,这些珍贵的物品虽装满箱笈,却没有人能掌握它们的真正意义。最后,他强调,真正珍贵的东西并不在于表面的追求,而在于内心的喜好,何必用太清(道教的高深境界)去衡量呢?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景沧,号白沙,南宋诗人,擅长诗、词、文,重视古典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历史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使得诗人对古代文物的珍视愈发强烈,寓意深远,反映了对文化的责任感。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文物的描绘,传达出诗人对文化遗产的珍惜与忧虑。开头两句提到的“名书画”和“古鼎彝”,突显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暗示了历史的沉重。诗中对“萧翼”和“米颠”的提及,反映出诗人对那些不懂得欣赏真正艺术价值的人的无奈与失望。诗人担忧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最终会被表面化的看法所淹没,这种对文化深度的追求和对肤浅认知的反感,显然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核心。
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感叹尽管这些文化遗物装满了书箱(盈笈),却难以找到真正能够理解它们的人(掌匙)。这里不仅是对艺术欣赏者的呼唤,也是一种文化自省,强调了真正的文化理解与内心的追求,超越单纯的外在表现和浮华的追求。整首诗在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忧虑,既是对所珍藏文化的珍惜,也是对未来传承的思考。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围绕“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表达了对历史文物的珍视和对真正懂得欣赏文化人的渴望。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萧翼”代表什么?
A. 懂得欣赏艺术的人
B. 不懂欣赏艺术的人
“盈笈”指的是什么?
A. 装满书箱的珍贵文物
B. 书法家的作品
诗人认为真正的文化价值体现在什么上?
A. 外在表现
B. 内心的喜好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刘克庄的这首诗更侧重于对文化遗产的反思与珍视,而杜甫则更关注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两者在情感基调上各有侧重,前者表现为对文化的忧虑,后者则是对现实困境的深思。
以上便是对《挽史馆资政木石尢公三首》的详细分析与解读,希望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深意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