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10: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10:15
别翁定宿瀑上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偶送诗人共宿山,
拥炉吹烛听潺湲。
已修茗事将安枕,
因看梅花复启关。
崖色无苔通磵底,
月光如练抹林间。
平生所历同邮寄,
独到庵中不忍还。
偶然送别一位诗人,我们一起在山中宿营,
围着炉火,点燃蜡烛,听着水流潺潺的声音。
茶事已经准备好,就要安枕入睡,
忽然看到梅花,情不自禁又打开了门。
山崖的颜色没有青苔,通往瀑布的底部,
月光如丝绸般洒在林间。
我一生经历过的种种,都是通过书信寄来,
唯独来到这个庵堂,却舍不得离开。
刘克庄,字廷芳,号紫阳,北宋末年人,后为南宋时期的诗人。他的诗风清新高远,常以自然景色和人情冷暖为题,表达个人情感。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友人一起在山中宿营的时刻,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惜,体现了诗人在喧嚣中寻求宁静的心境。
《别翁定宿瀑上》是一首表现山中宿营情景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友人共享宁静时光的美好。该诗开头以“偶送诗人共宿山”引入,既有闲适的气氛,又透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围坐炉火旁,听着潺潺流水,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的细节描绘得生动而亲切,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接着,诗人提到已经准备好的茶,表现出一种优雅的生活态度,展现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因看梅花复启关”一句,梅花象征着坚韧与纯洁,诗人在此时此刻感受到梅花的美,情不自禁地打开了门,这既是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是对内心情感的流露。接下来的“崖色无苔通磵底”,通过对山崖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清幽的环境,使人感受到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淡泊。最后两句“平生所历同邮寄,独到庵中不忍还”则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这个宁静庵堂的不舍,显示出诗人对人生经历的回望与思考。
整首诗通过宿营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友人的珍惜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反映了一种追求清净、淡泊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潺湲”指的是什么?
诗人提到“梅花”,它象征着什么?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