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12:06: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12:06:55
次韵秦寿之题五祖
王之道
栽花传法总吾身,
生灭无烦取次论。
一梦傥从今日觉,
群峰应许此山尊。
塔中相好如来真,
手里衣盂达磨存。
若遇小儿宜借问,
性华何处更寻根。
这首诗表达了我对传授佛法的理解与体悟。栽花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传授法理,生与死的烦恼不必去争论。若能在今天的梦中醒悟,群山也会承认这里是尊贵的地方。塔中所蕴含的如来真理,正是手中持有的衣盂所代表的达摩的教义。如果有小孩来问,应该告诉他,追寻心灵的本性究竟在哪里。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王之道,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笔触细腻,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与朋友秦寿的交流之际,表达了在山中修行的感悟与对佛法的传承的思考,反映了宋代士人对精神追求的关注。
《次韵秦寿之题五祖》是一首富有哲理与禅意的诗作。全诗以“栽花”开头,巧妙地将佛法的传承比作花的栽种,暗示着修行者在生活中不断播种智慧与善良。诗中提到的“生灭无烦取次论”展现了诗人对生死轮回的无所畏惧,强调了在面对生与死时的从容与淡然。接下来的“群峰应许此山尊”,则是对山中修行环境的自豪感,似乎在说这里是灵性之地。
诗的后半部分逐渐深入,提及“如来真”和“达磨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敬仰与对内心真实的追求。最后一句“性华何处更寻根”,不仅是在回答小儿的问题,也是在反思自身的心灵归宿,呼唤人们去追寻内心的本真。
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传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深刻理解和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展现了禅宗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态度。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此诗通过对佛教教义的探讨,表达了对内心本性的追求,强调在生活中修行的重要性。诗人用生动的比喻,传达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对心灵觉悟的渴望。
诗词测试:
“栽花”在诗中的比喻意义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如来”指代的是哪位佛教人物?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