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22:5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22:54:30
《达摩渡芦图》
作者:刘克庄〔宋代〕
长啸生风白浪起,高桅千尺如折棰。
佛狸百万不敢渡,师跣双髐踏一苇。
视鲁叟桴差简捷,比博望槎尤俶诡。
岂小儿女狡狯然,亦大神通游戏尔。
老胡西来纷文字,遍东西旦撒种子。
塔藏共礼熊耳骨,壁观谁得少林髓。
吾闻至人未尝死,岁晚翩翩携只履。
学人其如初祖何,应身已度葱岭矣。
长啸声中,风起白浪翻腾,高高的桅杆仿佛要折断。
即使有百万佛狸也不敢渡过,大师却赤脚踏着一根芦苇。
看那鲁叟的桴(木船),动作简单而迅速,比起博望的桴更为奇特。
难道小孩儿们狡诈如斯,难道也有大神通在玩耍吗?
老胡从西方带来纷繁的文字,洒遍东西,播撒种子。
塔里藏着熊耳的骨头,共同朝拜,谁能得到少林的灵髓?
我听说至人从未真正死去,岁末时仍然轻松地携带着鞋履。
那么学人们怎能像初祖那样呢?应当亲身经历,已然过了葱岭。
作者介绍:刘克庄(1187-1269),字子升,号白云山人,宋代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以豪放、奔放著称,善于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哲理,作品多涉及佛教、道教及自然景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北宋末年,正值国家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述达摩渡芦的情景,表达对禅宗思想的理解与探讨,探讨生命的意义与人类的智慧。
《达摩渡芦图》通过描绘达摩面临的困难,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界限的力量和智慧。诗的开头以“长啸生风”引出波涛汹涌,象征着人生的挑战与困境。接着,通过“佛狸百万不敢渡”,暗示即使是强大的存在也无法逾越内心的障碍。诗中提到的“师跣双髐踏一苇”,则展现了达摩的超然境界与不屈精神,意味深长。
诗人接着用鲁叟的桴与博望槎进行比较,强调了在面对困难时,智慧与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最后,诗人借用“至人未尝死”的说法,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似乎在说真正的智慧与境界并不受生死的束缚。
整体而言,诗歌融合了哲理与情感,体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类智慧的赞美与追求。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与对智慧的崇敬,强调个人的修行与成长,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深入理解。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达摩渡芦图》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老胡”指的是?
诗中“至人未尝死”表达了什么思想?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