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2 03:2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2 03:26:11
素上人影塔
王昌龄
物化同枯木,希夷明月珠。
本来生灭尽,何者是虚无。
一坐看如故,千龄独向隅。
至人非别有,方外不应殊。
物质化的事物犹如枯木,而那稀薄而明亮的月光如同珠子。
本来生与灭都是无常的,究竟哪一个是真正的虚无呢?
我静坐在这里,看到的依然如故,千年之后仍然独自面对角落。
至高无上的人并没有什么特异之处,超越世俗的境地也不会有差别。
王昌龄(698年-756年),字少伯,号秋水,唐代著名诗人,以边塞诗和咏怀诗闻名。他的诗歌具有豪放、清新、奔放的风格,深受后人喜爱。
《素上人影塔》创作于王昌龄晚年,他在个人修行的过程中,思考生死、虚无等哲学问题,表现了他对世事的淡泊与超然。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和深邃的哲学思考,展现了王昌龄对生命和存在的深刻反思。诗的前两句通过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强调了物质的脆弱与短暂,暗示人们应当超越表面的繁华,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随后的句子则进一步探讨生与死的本质,质疑什么是真正的虚无,借此表达对生命无常的感叹。最后两句通过“至人”的概念,指出真正的智慧在于超越世俗的纷扰,达到一种无差别的境界。整首诗在形式上严谨,语言简练,意象深远,既有哲理的思考,又渗透着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令人深思。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命的无常与虚无,提倡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鼓励人们在繁杂的世俗中寻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王昌龄的《素上人影塔》主要探讨什么主题?
A. 爱情
B. 生命的无常与虚无
C. 自然风光
D. 个人抱负
“物化同枯木”中的“枯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繁荣
B. 物质的无常
C. 情感的脆弱
D. 时间的流逝
诗中“至人”指的是?
A. 普通人
B. 达到智慧境界的人
C. 年轻人
D. 老年人
王昌龄的《素上人影塔》与李白的《静夜思》均探讨了孤独与内心的宁静,但王昌龄侧重于哲学的思考,而李白则更注重情感的抒发。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但都体现了中国古代诗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