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塞下曲》

时间: 2025-07-29 06:56:21

诗句

春至金河雪似花,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9 06:56:21

原文展示:

塞下曲
作者: 陈去疾 〔唐代〕

春至金河雪似花,
萧条玉塞但胡沙。
晓来重上关城望,
惟见惊尘不见家。

白话文翻译:

春天到了,金河边的雪花如同盛开的花朵;
玉塞边却一片萧条,只有胡人的沙土。
清晨再次登上关城远望,
只见尘土飞扬,却见不到自己家乡的影子。

注释:

  • 金河:指的是黄河,因水流金色而得名。
  • 玉塞:指的是玉门关,象征着边塞风光。
  • 胡沙:指的是北方游牧民族的沙土,暗示战争和荒凉。
  • 惊尘:指的是由于风沙而起的尘土,表达了远望时的苍凉感。
  • 不见家: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去疾是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边塞生活的真实描写而闻名。他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国家和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士兵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塞下曲》创作于唐代安史之乱时期,诗人身处边关,亲历了战乱带来的萧条与无奈。诗中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边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塞下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边塞春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思乡情。开篇用“春至金河雪似花”描绘了美丽的春天,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然而,接下来的“萧条玉塞但胡沙”却将这种美好打破,突显了边塞的荒凉与冷清。这种鲜明的对比不仅增强了诗的情感张力,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士兵的无奈。诗人虽身在春日,却感到周围满是胡人的沙土,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

最后两句“晓来重上关城望,惟见惊尘不见家”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清晨时分,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只见飞扬的尘土,却无论如何也找不到故乡的影子。这种无奈与失落感,令人倍感心痛,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至金河雪似花:描绘春天到来时,金河边的雪花如同花朵般绚丽,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好。
  2. 萧条玉塞但胡沙:然而,玉门关却萧条得令人心痛,只有胡人的沙土,暗示了边塞的荒凉与战争的侵袭。
  3. 晓来重上关城望:清晨再次登上关城,诗人渴望从高处眺望更远的地方。
  4. 惟见惊尘不见家:远望时只见尘土飞扬,却始终找不到自己温暖的家,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情。

修辞手法:

  • 对比:春天的美丽与边塞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歌的情感。
  • 拟人:将雪花形容为“花”,赋予自然景物以生命。
  • 意象:利用“金河”、“玉塞”等地名,构建出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平和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描绘边塞的春景,表达了对战争带来的困苦与孤独的深刻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河:象征着富饶与美好,但在战争中失去了生机。
  • 玉塞:代表着边塞的关口,寓意着战争与孤独。
  • 胡沙:象征着北方游牧民族,暗示了外敌的侵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金河”指的是哪个河流? a) 长江
    b) 黄河
    c) 淮河
    答案:b) 黄河

  2. 填空题: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是“萧条玉塞但__”。
    答案:胡沙

  3. 判断题:诗人对春天的描绘是积极向上的。
    答案:对,但与边塞现状形成对比。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诗词对比:

《登鹳雀楼》:同样描绘边塞风光,但更强调壮阔的视野与自豪感,与《塞下曲》中的孤独对比鲜明。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满庭芳(初夏) 八声甘州(寿徐信甫母夫人七秩) 声声慢(寿何思院母夫人) 西江月 满江红 喜迁莺 小重山 摸鱼儿·记年时人人何处 忆秦娥·伤离别 小桃红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娱佚 鼎字旁的字 革字旁的字 不可限量 秃宝盖的字 肤公 好语如珠 长字旁的字 布隆迪 灰质 逸韵高致 应名点卯 妥切 沿门讬钵 高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