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02:11: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2:11:33
偶作二首
——刘禹锡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
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
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整天对着酒杯,品味的不是甜美的滋味,而是兴致的欢愉。
整日与人闲聊,随意说话却不深入交谈。
对世情的闲适和宁静有所了解,药的效果和病的本质我也很熟悉。
寄语感谢嵇中散(嵇康),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承受能力。
万卷书籍堆满床,学者能识得其中的真谛。
长江万里水流,征夫渡过重要的渡口。
养生不仅仅依赖药物,领悟佛理并不需要依靠他人。
燕石(珍贵之物)何必去分辨,适时而至的才是珍品。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衡庐,唐代著名诗人、散文家。他的诗风清新、通透,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刘禹锡在诗歌方面有着极高的成就,尤其擅长五言律诗和古风。他的诗作往往反映了对社会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悟。
《偶作二首》创作于刘禹锡的晚年,时代背景为唐代中期。此时,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对世事的反思。诗中既有对交友时光的珍惜,也有对养生和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
《偶作二首》展现了刘禹锡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表达了他对世事的冷静观察和对人生的哲学思索。诗中开篇以饮酒为引,强调了“嗜兴非嗜甘”的观点,提示我们品味生活的乐趣不在于物质的享受,而在于精神的愉悦。接着,诗人描绘了与人交谈的场景,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随意的言谈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
在对世情的观察中,刘禹锡提到药物和疾病,表达了对生活本质的理解,暗示了养生并不仅仅依赖外在的药物,而更在于内心的领悟和对哲理的思考。这种深邃的思想贯穿全诗,向读者传达出了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最后,诗人通过“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的结语,进一步强调了珍贵之物不是由外在的标准来衡量的,而是由时机与自身的感悟所决定的。这一哲理不仅适用于物质的追求,也同样适用于人际关系和人生的选择,反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智慧。
终朝对尊酒,嗜兴非嗜甘。
表达整天饮酒,所追求的是兴致的欢愉,而非单纯的甜味享受。
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
描述整日与人交往,随意说话却不深入探讨,反映出人际关系的表面化。
世情闲静见,药性病多谙。
表达对世事的观察与理解,对药物性质和疾病的认识,体现了诗人的智慧。
寄谢嵇中散,予无甚不堪。
表达对嵇康的感谢,表明自己并没有特别的承受能力,体现谦逊之情。
万卷堆床书,学者识其真。
形容自己读书很多,强调真正的学者能够辨识书中的真理。
万里长江水,征夫渡要津。
通过长江的意象,表现出征夫的艰辛与追求的重要性。
养生非但药,悟佛不因人。
强调养生的哲学,不仅依赖药物,领悟佛理也不需要依赖他人,体现内心的独立。
燕石何须辨,逢时即至珍。
指出珍贵的东西不必去区分,适时而来的才是真正的珍品,表达了一种对生活的豁达态度。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追求内心的安宁与智慧,强调精神的愉悦与生活的哲学,反映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倡导人们珍惜身边的生活与人际关系,而非单纯地追求物质享受。
刘禹锡的《偶作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终日偶众人,纵言不纵谈”反映了怎样的人际关系?
诗中提到的“养生非但药”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