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5:2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5:27:53
原文展示:
金缕曲·丁未五月归国,旋复东渡,却寄沪上诸子。瀚海飘流燕,乍归来依依难认,旧家庭院。惟有年时芳俦在,一例差池双剪。相对向斜阳凄怨。欲诉奇愁无可诉,算兴亡已惯司空见。忍抛得,泪如线。故巢似与人留恋。最多情欲黏还坠,落泥片片。我自殷勤衔来补,珍重断红犹软。又生恐重帘不卷。十二曲阑春寂寂,隔蓬山何处窥人面?休更问,恨深浅。
白话文翻译:
丁未年五月我回国了,不久又东渡,但给上海的诸位朋友写信。像在瀚海中飘流的燕子,突然回到家却难以认出旧时的庭院。只有当年的伙伴还在,我们一样地疏远。面对斜阳,心中充满凄凉和怨恨。想诉说心中的奇愁却无处诉说,对于国家的兴亡已经司空见惯。忍痛抛下,泪水如线。旧时的巢穴似乎还留恋着人。最深情的东西想要黏住却又坠落,落下的泥片片。我殷勤地衔来补巢,珍视那柔软的断红。又担心重帘不卷。十二曲的栏杆旁春天静悄悄的,隔着蓬山,何处能窥见人的面容?不要再问,恨的深浅。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晚号梁任公,广东新会人。他是清末民初的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该诗创作于丁未年(1907年),当时梁启超因政治原因流亡海外,后回国不久又被迫再次东渡,诗中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梁启超在海外流亡多年后,于1907年五月回国,但不久因政治压力再次东渡日本。这首诗是他离开上海前写给朋友的,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燕子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诗中的燕子象征着诗人自己,飘流在外,归来却难以认出旧时的庭院,反映了诗人对国家的变迁和自身处境的感慨。诗中的“欲诉奇愁无可诉”和“算兴亡已惯司空见”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无奈和对个人命运的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优美,通过对燕子和旧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友人的思念。通过对燕子和旧巢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和友人的深情。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的“瀚海飘流燕”比喻什么? A. 诗人自己 B. 朋友 C. 国家 D. 旧巢
诗中的“欲诉奇愁无可诉”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愤怒 C. 无奈 D. 悲伤
诗中的“算兴亡已惯司空见”表达了什么态度? A. 乐观 B. 悲观 C. 无奈 D. 愤怒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