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9:37
原文展示:
送杨补之赴鄂州支使
张耒 〔宋代〕
相逢顾我尚童儿,二十年来鬓有丝。
涕泪两家同患难,光阴一半属分离。
扁舟又作江湖别,千里长悬梦寐思。
何日粗酬身世了,卜邻耕钧老追随。
白话文翻译:
我们相遇时,我还像个孩子,
二十年过去,我的鬓发已斑白。
我们两家共同经历了患难,
时间的一半都花在了分离上。
现在又要乘小船告别江湖,
千里之外,我心中长存对你的思念。
不知何时才能了结这身世之累,
希望能在邻里间耕作,老去时追随你。
注释:
- 顾:看,这里指回想。
- 童儿:孩子。
- 鬓有丝:鬓发斑白,指年岁已高。
- 涕泪:眼泪,这里指悲伤。
- 光阴:时间。
- 扁舟:小船。
- 江湖别:指离别。
- 梦寐思:梦中也在思念。
- 粗酬:大致完成。
- 身世:个人的命运和经历。
- 卜邻:选择邻居。
- 耕钧:耕作和钓鱼,指田园生活。
- 追随:跟随。
诗词背景:
张耒是宋代著名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是送别友人杨补之赴鄂州任职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对离别的感慨。诗中透露出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首联回忆了两人相遇时的情景,而今鬓发已斑白,凸显了时间的无情。颔联和颈联则通过“涕泪两家同患难”和“扁舟又作江湖别”等意象,描绘了两人共同经历的患难和即将面临的离别,情感深沉。尾联则表达了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希望能与友人共度晚年,体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 首联:通过对比“尚童儿”和“鬓有丝”,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变迁。
- 颔联:“涕泪两家同患难”表达了两人共同经历的艰辛,“光阴一半属分离”则强调了分离的频繁和时间的宝贵。
- 颈联:“扁舟又作江湖别”描绘了离别的场景,“千里长悬梦寐思”则表达了深深的思念。
- 尾联:“何日粗酬身世了”表达了对结束漂泊生活的渴望,“卜邻耕钧老追随”则展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友情的坚持。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尚童儿”和“鬓有丝”的对比,突出了时间的流逝。
- 对仗:如“涕泪两家同患难,光阴一半属分离”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 意象:如“扁舟”、“江湖”、“梦寐思”等意象,丰富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友情和离别,通过回忆过去和展望未来,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扁舟”:象征着离别和漂泊。
- “江湖”:代表着广阔的世界和不确定的未来。
- “梦寐思”: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牵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鬓有丝”指的是什么?
A. 鬓发斑白 B. 鬓发乌黑
- “涕泪两家同患难”表达了什么?
A. 两家共同经历了患难 B. 两家共同庆祝胜利
- “扁舟又作江湖别”中的“扁舟”象征着什么?
A. 离别 B. 团聚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别之情。
- 杜甫的《赠卫八处士》:描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诗词对比:
- 张耒的《送杨补之赴鄂州支使》与王维的《送别》都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过去共同经历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宋诗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唐宋诗人的作品的详细解析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