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2:53: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2:53:54
士恨生世晚,不为三代民。
谁知伊傅至孔孟,亦学古道嗤时人。
岂惟三代时,尧舜万古师。
犹云若稽古,不知古为谁。
气数有诎信,义理无终穷。
虽居尧舜地,常有一篑功。
嗟哉秦汉后,去圣益以久。
纵有间代英,仅为时儒首。
况于随世就功名,甚者谐俗攫宠荣。
此于圣门直蛙蠛,已谓斯世无与朋。
多知正多惧,不知转矜负。
亦云知矣恐未然,须验此心之权度。
有师舜文学周孔,有拟管乐明申韩。
亦有是商鞅,亦有趋异端。
若言气合即为善,是中更要分明看。
士人感到自己生在这个时代太晚,不能为三代的民众服务。谁知伊尹和傅说到孔子和孟子,也都在学习古圣人的道理,却嘲笑当时的人。岂止是三代的时代,尧和舜是万古的师表。即便是追溯古代,也不知道古代为了谁而存在。人的气运有时会低迷,而义理则没有尽头。即使身处尧舜之地,也常常需要一篑的努力。唉,自秦汉以来,距圣人的时间已经很久。即便有些英杰出现,也只是当时儒学的领袖。更何况那些趋附时代以求功名的人,甚至以迎合世俗来攫取荣宠。这在圣门中就像蛙鸣般微不足道,已然觉得这个世代无以为友。知识越多越让人畏惧,却不知如何转身自负。虽然说知道,但恐怕未必如此,须要检验内心的权衡。有像舜那样的文学素养,有像周、孔那样的思想,也有像管仲、乐羊那样的明理申韩。也有商鞅这样的异端,但若说气合即为善,那更需要分明地去看待。
魏了翁(约1090-约1155),字子真,号梦阮,江南人,士人出身,曾任职于朝廷。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和对现实的批判。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士人对社会现状的反思和对古代圣贤的追慕之时。诗中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忧虑,以及对古代贤者精神的渴望和敬仰。
这首诗通过士人的自省,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和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批判。诗人指出,虽然古代圣人如尧舜等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但现代社会的士人却因生逢其时而感到无奈,无法真正承传和发扬古代的道德精神。作者通过对比古代与现代,揭示了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智慧的提升,反而可能带来更多的恐惧与自负。尤其是对功名的追逐,使得士人失去了立身之本。全诗通过严谨的结构和深刻的思想展现了魏了翁的文化自觉与责任感,充满了对传统的反思与对未来的期望。诗中提到的“气合即为善”,更是引导读者思考人际关系和价值观的复杂性,强调了对真理的辨析与追求。
诗歌的主题在于反思和批判,强调知识与智慧的区别,探讨士人与古人之间的责任与使命感。通过对古代文化的追溯,展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现实的忧虑。
魏了翁是哪一个朝代的诗人?
诗中提到的“三代”指的是哪几个朝代?
诗中“尧舜”象征什么?
答案: 1.B 2.A 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