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冬望》

时间: 2025-05-20 04:04:01

诗句

霜馀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

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

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

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

巅崖初冬未冰雪,藓花入履思莫裁。

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

浮云柳絮谁汝碍?

欲往自尼诚愚哉。

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

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

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

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

况今尪人冒壮任,力蹶岂更馀纤埃。

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

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4:04:01

原文展示:

冬望 曾巩 〔宋代〕

霜馀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 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 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 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 巅崖初冬未冰雪,藓花入履思莫裁。 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 浮云柳絮谁汝碍?欲往自尼诚愚哉。 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 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 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 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 况今尪人冒壮任,力蹶岂更馀纤埃。 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 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

白话文翻译:

霜降之后,荆吴之地倚靠的天山,如铁般的万仞山峰光芒四射。 麻姑山最为秀丽,插在东极,一座山峰挺立,高耸入云。 我虽有智慧,却不及豪俊之士,远居于此,安于蒿莱之间。 就像骏马踏上天路,六辔在手,岂能议论收服劣马。 山顶崖壁初冬未见冰雪,苔藓入履,思绪难以裁断。 长松夹道,树盖十里,苍老的容颜和坚毅的气概不可动摇。 浮云柳絮,谁会阻碍你?欲前往却被自己阻止,真是愚蠢。 南窗之下,圣贤留下遗文,满卷字字珍贵如琪瑰。 旁搜远探,得入门径,深入其中,见其深奥雄伟。 日复一日,使我心意不再枯槁,水的灌溉滋养源源不断。 千年大说,不荒废冗长,义理之路,寸土难培。 叹我计谋真是不自量力,欲挽西沉的太阳。 曾闻古时大禹称智,过家门而不顾及慈爱孩子。 何况如今我这瘦弱之人冒充壮士,力竭岂能再有余力。 龙潭瀑布涌入胸臆,叹息之余,只能感谢宗雷。 著书立说岂能立即有补益,天下自古无全能之才。

注释:

  • 荆吴:指古代的荆州和吴地,泛指江南地区。
  • 铁色万仞:形容山峰高耸,如铁一般坚硬。
  • 麻姑:山名,位于今江西省。
  • 东极:指东方极远之地。
  • 蒿莱:指荒野之地。
  • 骅骝:骏马。
  • 六辔:驾驭马车的六根缰绳。
  • 驽骀:劣马。
  • 藓花:苔藓。
  • 苍颜:苍老的容颜。
  • 琪瑰:珍贵的宝石。
  • 奥阼:深奥之处。
  • 禹称智:指大禹治水的智慧。
  • 尪人:瘦弱的人。
  • 宗与雷:指古代的宗雷二贤,此处泛指贤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号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与欧阳修并称“欧曾”。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散文见长。此诗《冬望》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自己境遇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北宋时期,当时社会相对安定,文化繁荣。曾巩在诗中通过对冬日山景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日的山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诗中“霜馀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等句,以雄浑的笔触勾勒出山峰的壮丽,而“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则进一步以秀丽的笔触描绘出山峰的挺拔。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赞美,隐喻了自己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在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等句,透露出作者对自己才华的自谦,以及对安于现状的无奈。而“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等句,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霜馀荆吴倚天山,铁色万仞光铓开。

    • 描绘冬日荆吴之地的天山,山峰高耸如铁,光芒四射。
  2. 麻姑最秀插东极,一峰挺立高嵬嵬。

    • 麻姑山最为秀丽,挺立在东方极远之地,高耸入云。
  3. 我生智出豪俊下,远迹久此安蒿莱。

    • 自谦智慧不及豪俊之士,远居于此,安于荒野。
  4. 譬如骅骝踏天路,六辔岂议收驽骀。

    • 比喻自己如骏马踏上天路,岂能议论收服劣马。
  5. 巅崖初冬未冰雪,藓花入履思莫裁。

    • 山顶崖壁初冬未见冰雪,苔藓入履,思绪难以裁断。
  6. 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

    • 长松夹道,树盖十里,苍老的容颜和坚毅的气概不可动摇。
  7. 浮云柳絮谁汝碍?欲往自尼诚愚哉。

    • 浮云柳絮,谁会阻碍你?欲前往却被自己阻止,真是愚蠢。
  8. 南窗圣贤有遗文,满简字字倾琪瑰。

    • 南窗之下,圣贤留下遗文,满卷字字珍贵如琪瑰。
  9. 旁搜远探得户牖,入见奥阼何雄魁。

    • 旁搜远探,得入门径,深入其中,见其深奥雄伟。
  10. 日令我意失枯槁,水之灌养源源来。

    • 日复一日,使我心意不再枯槁,水的灌溉滋养源源不断。
  11. 千年大说没荒冗,义路寸土谁能培?

    • 千年大说,不荒废冗长,义理之路,寸土难培。
  12. 嗟予计真不自料,欲挽白日之西颓。

    • 叹我计谋真是不自量力,欲挽西沉的太阳。
  13. 尝闻古者禹称智,过门不暇慈其孩。

    • 曾闻古时大禹称智,过家门而不顾及慈爱孩子。
  14. 况今尪人冒壮任,力蹶岂更馀纤埃。

    • 何况如今我这瘦弱之人冒充壮士,力竭岂能再有余力。
  15. 龙潭瀑布入胸臆,叹息但谢宗与雷。

    • 龙潭瀑布涌入胸臆,叹息之余,只能感谢宗雷。
  16. 著书岂即遽有补,天下自古无能才。

    • 著书立说岂能立即有补益,天下自古无全能之才。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譬如骅骝踏天路”,将作者比作骏马,表达了对高尚品质的追求。
  • 拟人:如“浮云柳絮谁汝碍?”将浮云柳絮拟人化,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 对仗:如“长松夹树盖十里,苍颜毅气不可回”,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冬日山景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同时通过对自身境遇的感慨,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也有对高尚品质的追求,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忧虑。整首诗情感丰富,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霜馀:冬日的霜降。
  • 荆吴:江南地区。
  • 铁色万仞:高耸如铁的山峰。
  • 麻姑:秀丽的山峰。
  • 蒿莱:荒野之地。
  • 骅骝:骏马。
  • 六辔:驾驭马车的缰绳。
  • 藓花:苔藓。
  • 长松:苍老的松树。
  • 浮云柳絮:自由飘荡的云和柳絮。
  • 圣贤遗文:珍贵的文化遗产。
  • 龙潭瀑布:壮丽的自然景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霜馀荆吴倚天山”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 “麻姑最秀插东极”中的“麻姑”指的是什么? A. 山名 B. 人名 C. 花名 D. 鸟名

  3. “我生智出豪俊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A. 自满 B. 自谦 C. 自豪 D. 自责

  4. “譬如骅骝踏天路”使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5. “南窗圣贤有遗文”中的“遗文”指的是什么? A. 遗失的文物 B. 遗留的文献 C. 遗弃的文字 D. 遗失的文章

答案:

  1. D
  2. A
  3. B
  4. A
  5.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望岳》:同样以山景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 王维《山居秋暝》:以山居生活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深刻感受。

诗词对比:

  • 杜甫《望岳》与曾巩《冬望》:两者都以山景为背景,但杜甫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曾巩则更多表达了对个人境遇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曾巩的多首诗作,对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有详细介绍。
  • 《曾巩诗集》:收录了曾巩的全部诗作,对其诗歌进行了全面的解析和鉴赏。

相关诗句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水调歌头 壬寅十月二十四日饮少酒径醉,拥案而寝。中夜酒醒,次其韵,作一篇 其四 南歌子 其二 南歌子 其一 握金钗 其二 选冠子 其二 好事近·世事莫牵萦 卜算子·一日抵三秋 醉桃源/阮郎归 一落索·鸟散馀花飞舞 如梦令·百和宝钗香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英略 管宁割席 交异 殳字旁的字 青字旁的字 鹿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认识鹿字旁的字 豫养 化腐为奇 包耳旁的字有哪些?带包耳的汉字大全 遗编绝简 康熙字典五行属土的字大全_属土汉字解析 繁体12画的字有哪些?繁体12画汉字大全 草靡风行 兰舟 风的繁体字怎么写?风的繁体字书写教程 門字旁的字 小惩大诫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三点水的字 石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