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9:40: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9:40:17
生查子·诉别
作者: 苏轼 〔宋代〕
三度别君来,此别真迟暮。
白尽老髭须,明日淮南去。
酒罢月随人,泪湿花如雾。
后月逐君还,梦绕湖边路。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对离别的深切感受。第三次与君别离,这次别离真是如同日暮时分般忧伤。白发已经满头,明天你将去往淮南。酒喝完了,月亮伴随我独自而行,泪水浸湿了花朵,如同雾气缭绕。后来的月亮将伴随你归来,我在梦中依然萦绕在湖边的小路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作品风格兼具豪放与细腻,情感真挚。
《生查子·诉别》是苏轼在离别时写下的词作,反映了他的离愁别绪。苏轼在政治生涯中多次遭遇贬谪,情感丰富,借此词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生查子·诉别》运用了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诗人通过对离别场景的描写,传达了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在“白尽老髭须”一句中,诗人不仅表达了自身的衰老,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酒罢月随人”句中,月亮的意象象征着孤独与思念,酒的结束更是情感的高潮,愈加突显了离别的无奈。结尾“梦绕湖边路”则通过梦境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构建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令人感受到深切的惆怅与期待。这首词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当下离别的苦闷,也有对未来重逢的渴望,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情感与艺术表现力。
整首词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受与思念之情,展现了作者对生命短暂和友谊珍贵的哲学思考,情感基调为忧伤与期待交织。
“三度别君来”中“君”指的是谁?
A. 朋友
B. 情人
C. 家人
D. 上级
“酒罢月随人”中的“月”象征什么?
A. 时间
B. 思念
C. 孤独
D. 以上皆是
“泪湿花如雾”用到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排比
B. 比喻
C. 对仗
D. 拟人
对比苏轼的《生查子·诉别》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首词都表达了离愁别绪,但李清照的作品中多了一份柔情与细腻的女性视角,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壮阔的感慨与哲思。两者共同传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