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游龙门香山寺》

时间: 2025-07-27 08:37:11

诗句

彩阁萦林转,苍崖隔水开。

龛明千像日,波起一滩雷。

绿浅春前草,香余腊后梅。

背人惊鹭去,将雨好风来。

风气随衣袂,岚光入酒杯。

清游知不屡,欲下更徘徊。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37:11

原文展示:

游龙门香山寺 蔡襄 〔宋代〕 彩阁萦林转,苍崖隔水开。 龛明千像日,波起一滩雷。 绿浅春前草,香余腊后梅。 背人惊鹭去,将雨好风来。 风气随衣袂,岚光入酒杯。 清游知不屡,欲下更徘徊。

白话文翻译:

色彩斑斓的阁楼在林间蜿蜒,苍翠的崖壁隔水而开。 佛龛明亮如同千佛之日照,波涛涌起如雷声震滩。 春前草色浅绿,腊后梅花余香。 背对人们惊飞的鹭鸟,预示着风雨将至,好风将来。 风带着气息随衣袂飘动,山岚的光影融入酒杯。 清幽的游览不常有,欲离去又徘徊。

注释:

  • 彩阁:指装饰华丽的楼阁。
  • 萦林转:环绕在林木之间。
  • 苍崖:青翠的山崖。
  • 龛:佛龛,供奉佛像的小阁。
  • 千像日:形容佛龛明亮如千佛之日照。
  • 一滩雷:形容波涛声如雷。
  • 绿浅:指草色浅绿。
  • 腊后梅:腊月过后的梅花。
  • 背人惊鹭去:鹭鸟惊飞,背对人们离去。
  • 将雨好风来:预示着风雨将至,好风将来。
  • 风气随衣袂:风带着气息随衣袂飘动。
  • 岚光入酒杯:山岚的光影融入酒杯。
  • 清游:清幽的游览。
  • 不屡:不常有。
  • 欲下更徘徊:欲离去又徘徊。

诗词背景: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福建泉州人。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以山水诗见长。《游龙门香山寺》是他在游览龙门香山寺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清幽游览的留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游览龙门香山寺时的所见所感。诗中,“彩阁萦林转,苍崖隔水开”描绘了寺庙的华丽与山水的壮美,形成了一幅动静相宜的画面。“龛明千像日,波起一滩雷”则通过明暗对比和声响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生动性。后几句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如“绿浅春前草,香余腊后梅”,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梅花的余香,以及“背人惊鹭去,将雨好风来”预示的自然变化,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深度。最后两句“风气随衣袂,岚光入酒杯”和“清游知不屡,欲下更徘徊”则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游览的留恋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

诗词解析:

  • “彩阁萦林转,苍崖隔水开”:这两句通过对寺庙和山水的描绘,展现了景色的美丽和壮阔。彩阁与苍崖的对比,形成了视觉上的冲击。
  • “龛明千像日,波起一滩雷”:这里运用了明暗和声响的对比,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生动性,同时也暗示了佛法的庄严和自然的威力。
  • “绿浅春前草,香余腊后梅”:通过对春天草色和梅花余香的描绘,传达了春天的气息和梅花的余香,增添了诗的意境和情感深度。
  • “背人惊鹭去,将雨好风来”:这里通过鹭鸟的惊飞和风雨的预示,增添了诗的动态感和情感深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期待。
  • “风气随衣袂,岚光入酒杯”:这两句通过对风和山岚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和留恋。
  • “清游知不屡,欲下更徘徊”: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次游览的留恋和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清幽游览的珍视和不舍。

意象分析:

  • 彩阁:装饰华丽的楼阁,象征着寺庙的庄严和美丽。
  • 苍崖:青翠的山崖,象征着自然的壮美和力量。
  • 龛明千像日:佛龛明亮如千佛之日照,象征着佛法的庄严和光明。
  • 波起一滩雷:波涛声如雷,象征着自然的威力和动态。
  • 绿浅春前草:春天的草色浅绿,象征着春天的气息和生机。
  • 香余腊后梅:腊月过后的梅花余香,象征着梅花的坚韧和余香。
  • 背人惊鹭去:鹭鸟惊飞,象征着自然的动态和变化。
  • 将雨好风来:预示着风雨将至,好风将来,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和期待。
  • 风气随衣袂:风带着气息随衣袂飘动,象征着自然的气息和动态。
  • 岚光入酒杯:山岚的光影融入酒杯,象征着自然的美丽和融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彩阁萦林转”描绘的是什么? A. 山崖 B. 楼阁 C. 波涛 D. 佛龛

  2. “龛明千像日”中的“龛”指的是什么? A. 山崖 B. 楼阁 C. 佛龛 D. 波涛

  3. 诗中“绿浅春前草”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A. 春天 B. 夏天 C. 秋天 D. 冬天

  4. “背人惊鹭去”中的“鹭”象征着什么? A. 自然的变化 B. 春天的气息 C. 梅花的坚韧 D. 自然的美丽

  5. 诗的最后一句“欲下更徘徊”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无限向往 B. 对清幽游览的珍视和不舍 C. 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期待 D. 对佛法的庄严和光明

答案:

  1. B
  2. C
  3. A
  4. A
  5.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题西林壁》:同样描绘了山水景致,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留恋。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蔡襄的《游龙门香山寺》与苏轼的《题西林壁》都描绘了山水景致,但蔡襄的诗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情感表达,而苏轼的诗则更注重对自然景物的宏观描绘和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蔡襄的多首诗作,对宋诗有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 《蔡襄诗集》:收录了蔡襄的全部诗作,是研究蔡襄诗歌的重要参考书目。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苍梧云气 早春题湖上顾氏新居二首 蛮家 山友赠藓花冠 送归江州友人初下第(一作送友人下第归) 巴中逢故人 送友人之永嘉 游烂柯山 送苏处士归西山 送僧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几字旁的字 赏同罚异 用字旁的字 自繇自在 弓字旁的字 浓眉大眼 随声吠影 郁摇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够戗 風字旁的字 改过自新 倒海移山 幺字旁的字 龛乱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