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鸣玉亭筹笔之南》

时间: 2025-04-26 20:31:56

诗句

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

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

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31:56

原文展示:

鸣玉亭筹笔之南 文同 〔宋代〕

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 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 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

白话文翻译:

高高的山崖有百尺之高,亭子就建在这山崖之下。 飞泻的泉水如同环佩叮咚,万千水流在屋檐下倾泻。 坐在这里可以摆脱酷热,倾听这声音适合彻夜清幽。 亭前的树木表皮剥落,是为了系住过往行人的马匹。

注释:

  • 层崖:高耸的山崖。
  • 飞泉:瀑布。
  • 环佩:古代妇女佩戴的装饰品,此处比喻泉水声如环佩叮咚。
  • 赤热:酷热。
  • 彻清夜:彻夜清幽。
  • 树肤剥:树木表皮剥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其擅长山水诗,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鸣玉亭的景色,亭子建在高崖之下,飞泉环绕,清凉宜人。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清凉避暑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鸣玉亭的自然风光,通过“层崖”、“飞泉”等意象,营造出一种清凉幽静的氛围。诗中的“飞泉若环佩”一句,巧妙地运用比喻,将泉水声比作环佩叮咚,形象生动。后两句“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凉环境的喜爱,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整首诗意境清新,语言简练,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层崖高百尺,亭即层崖下。” 这两句直接描绘了亭子的位置,高崖之下,突出了亭子的幽静和清凉。
  2. “飞泉若环佩,万缕当檐泻。” 通过比喻和夸张,形象地描绘了飞泉的壮观和声音的悦耳。
  3. “坐可脱赤热,听宜彻清夜。” 这两句表达了亭子带来的清凉和宁静,是诗人对这种环境的喜爱。
  4. “亭前树肤剥,为系行人马。” 最后一句描绘了亭前的树木,同时也暗示了亭子是行人休息的地方。

修辞手法:

  • 比喻:“飞泉若环佩”,将泉水声比作环佩叮咚,形象生动。
  • 夸张:“万缕当檐泻”,夸张地描绘了飞泉的壮观。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清凉避暑的向往,通过描绘鸣玉亭的自然风光,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 层崖:高耸的山崖,象征着高远和幽静。
  • 飞泉:瀑布,象征着清凉和活力。
  • 环佩:古代妇女佩戴的装饰品,此处比喻泉水声如环佩叮咚,形象生动。
  • 树肤剥:树木表皮剥落,暗示了亭子是行人休息的地方。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飞泉若环佩”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2. 诗中的“坐可脱赤热”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环境的喜爱? A. 炎热 B. 清凉 C. 热闹 D. 宁静
  3. 诗中的“亭前树肤剥”暗示了什么? A. 亭子是行人休息的地方 B. 树木古老 C. 亭子破旧 D. 树木被砍伐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山中的清凉和宁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 杜甫的《望岳》:描绘了山的高远和壮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

诗词对比:

  • 文同的《鸣玉亭筹笔之南》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山中的清凉和宁静,但文同的诗更注重对声音的描绘,而王维的诗更注重对景物的描绘。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文同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唐诗三百首》:收录了王维和杜甫的诗作,可以进行对比阅读。

相关查询

朝中措(樊良道中) 朝中措(望新开湖有怀少游,用樊良道中韵) 南乡子 蝶恋花(席上代人送客,因载其语) 临江仙(病中存之以长短句见调,因次其韵) 南乡子 踏莎行 雨中花令 菩萨蛮 满庭芳(八月十六夜,景修咏东坡旧词,因韵成此)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走之旁的字 殷然 霸王别姬 喓喐 蜗行牛步 保境安民 厂字头的字 虎符 韦字旁的字 干字旁的字 微结尾的成语 守先待后 龙师 彐字旁的字 言是心声 养精蓄锐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