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4 12:18: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4 12:18:53
作者: 李白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汉道昔云季,群雄方战争。
霸图各未立,割据资豪英。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何人先见许,但有崔州平。
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
晚途值子玉,华发同衰荣。
托意在经济,结交为弟兄。
毋令管与鲍,千载独知名。
汉朝的兴盛已成往事,那时群雄逐鹿,纷争不休。
各方豪杰都未能成就霸业,割据势力林立。
赤壁之战后,诸葛亮的才华终于得以施展。
在南阳的时候,他在田间耕作,过着朴素的生活。
他三次受访如鱼得水,风云际会,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诸葛亮在蜀地出任丞相,怀抱吞并天下的壮志。
谁能最早看出他的才能,只有崔州平才懂得。
我也是草野之人,心中常怀拯救百姓的情怀。
在晚年的旅途中,我与子玉相遇,白发苍苍,已同样衰老。
我寄希望于经济,愿与朋友结为兄弟。
不要让管仲与鲍叔之名独占千古,才是真正的知音。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卓然独立的诗风著称,有“诗仙”之称。他的作品多以抒情、咏志为主,语言简洁而富有想象力。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李白晚年,时值国家动荡,李白以诸葛亮的经历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对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寄托了李白对朋友崔少府的情谊,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个人理想与历史兴衰的感慨。
这首诗通过回顾历史,尤其是诸葛亮的生平,表现了李白对英雄豪杰的钦佩之情。诗的开头提到“汉道昔云季”,传达了对汉朝辉煌的怀念,同时也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动乱和英雄的缺失。诗中生动描绘了诸葛亮隐居南阳的情景,通过“鱼水三顾合”的典故,展现了刘备对诸葛亮的深厚信任和渴望,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诸葛亮才得以施展才能。
李白在诗中不仅赞美了历史人物的成就,也反映了自身的情感。他自比“草间人”,表达了对普通百姓的关怀和对拯救国家的渴望。诗的最后几句,李白寄托了对友谊的重视,他希望在经济上与崔少府有更深的交流,而不是追求名声的虚荣。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李白对历史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崇敬展开,表达了李白对理想、友情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当下社会局势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期望。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不仅使诗句生动富有画面感,也传达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
诗词测试:
李白在诗中提到的历史人物是?
a) 刘备
b) 诸葛亮
c) 曹操
d) 孙权
“鱼水三顾合”的意思是?
a) 亲密关系
b) 互相争斗
c) 难以相见
d) 互不相识
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什么的情感?
a) 对金钱的渴望
b) 对历史人物的崇敬
c) 对战争的厌恶
d) 对名声的追求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李白与杜甫在描写历史人物时,李白更侧重于个人英雄气概的体现,而杜甫则注重历史的沉重感和对社会的深刻反思。两者在风格上有明显差异,但都展现了对伟人精神的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