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7:18:4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7:18:46
千株松下双峰寺,一盏灯前万里身。
自为心猿不调伏,祖师元是世间人。
在千株松树下有座双峰寺,灯光下映照着远方的身影。
我自心猿意马,不能安定,祖师其实也是世间的人。
赵嘏(公元 684-762),字子美,号沉冥,唐代著名诗人,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善用细腻的描写,情感真挚。
《四祖寺》写于唐代,背景为当时佛教盛行,社会上有很多文人倾向于借助佛教思想来探讨人生和内心的焦虑,诗人以自己在寺庙的感受为题材,反映出对内心的思考。
这首诗以简洁而富有哲理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内心烦躁和追求心灵安宁的思考。开篇描绘了寺庙的环境,千株松树的宁静与双峰寺的庄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诗中提到“一盏灯前”,灯光象征着智慧与启发,而“万里身”则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漂泊与无所依归,显得孤独而又无奈。接下来的句子直面作者内心的挣扎,他自知“心猿不调伏”,内心的烦躁无法平息,最终得出的结论是“祖师元是世间人”,即使是佛教的祖师,也不过是凡人,诗人借此表达出人们在人生道路上常常难以超脱的苦闷,反映了佛教哲学的某种人性关怀。
整首诗反映了对内心烦躁与寻求宁静的思考,强调即使是追求真理的佛教祖师,也难以超脱世俗的烦恼,表现了一种人性化的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心猿”比喻什么?
诗中“一盏灯前”象征着什么?
作者通过什么来表达对内心烦躁的感受?
对比《四祖寺》和王维的《山中问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王维更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而赵嘏则更关注内心的挣扎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