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偈三首》

时间: 2025-04-27 09:18:28

诗句

三世一切佛,同入这窠窟。

衲僧唤作辽天鹘。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18:28

原文展示:

三世一切佛,同入这窠窟。
衲僧唤作辽天鹘。

白话文翻译:

这一切佛,贯通过去、现在与未来,都聚集在这个窠窟之中。
僧人称它为辽天鹘(辽阔的天空中的鹰)。

注释:

字词注释:

  • 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三个时间维度。
  • 一切佛:指所有的佛陀,代表着无量无边的佛法。
  • 窠窟:这里比喻一种境界或状态,可能是指修行的场所。
  • 衲僧:指穿着袈裟的和尚,这里强调其身份。
  • 辽天鹘:辽阔的天空中的鹰,象征高远的理想和境界。

典故解析:

  • “三世一切佛”这个说法源于佛教哲学,强调时间的圆融与佛法的普遍性。佛教中讲究因果法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成佛的可能。
  • “窠窟”一词可引申为修行的场所,象征着静谧与内心的深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进英,宋代僧人,因其在佛学、诗词上的造诣而闻名。其诗作多反映佛教思想,兼具哲理和自然美。

创作背景: 该诗作于宋代,正值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力较强的时期,诗人在此背景下,试图通过诗歌表达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修行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偈三首》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佛教哲理。诗的开头“三世一切佛”,以时间为线索,强调了佛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暗示无论时间如何变化,佛法始终存在。紧接着的“同入这窠窟”,则引导读者思考修行的场所和内心的追求,窠窟表面上看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实际上却是一个可以让心灵归属的境地。最后一句“衲僧唤作辽天鹘”,将修行的理想与辽阔的天空相结合,鹘在此不仅是一种鸟类的象征,更是对高远境界的追求,突出了修行者的心志和理想。

整体来看,这首诗在短短数句中,融合了时间、空间和精神追求的元素,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佛法的领悟。诗歌的简练与深刻,使得每个字句都充满了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三世一切佛:此句通过“佛”字集中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强调时间的全面性。
  • 同入这窠窟:意在探讨内心的归属与安宁,暗示修行者对心灵的渴求。
  • 衲僧唤作辽天鹘:通过比喻,表现高远志向,表达了修行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修行的状态比喻为“窠窟”,而“辽天鹘”则象征着高远的追求。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主题围绕着佛教哲理的传达,强调时间的永恒性和内心的追求,展现了修行者对理想境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三世:象征着时间的延续与生命的循环。
  • 窠窟:象征内心的宁静和归属。
  • 辽天鹘:象征高远的理想和追求。

这些意象不仅丰富了诗的层次感,也增添了其文化内涵,反映了佛教的哲学思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三世一切佛”中的“三世”指的是哪些时间?

    • A. 过去、现在、未来
    • B. 早晨、晚上、午夜
    • C. 春天、夏天、冬天
  2. “窠窟”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纷扰的世界
    • B. 内心的宁静
    • C. 繁华的城市
  3. “辽天鹘”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鸟类
    • B. 高远的理想
    • C. 一种修行方式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鹿柴》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释进英的《偈三首》和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涉及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释进英更侧重于佛教哲理,而王维则融合了道教元素,展现出不同的哲学视角。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佛教文化与诗词》
  • 《王维与宋代诗人》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浪淘沙 其二 题太一辟支庐诗词 浪淘沙 浪淘沙 雨中见夕照 浪淘沙 浪淘沙 浪淘沙九首 其七 浪淘沙 其三 感旧 浪淘沙 为岳丈阳凤梧先生题小照 浪淘沙 夏日怀人,和韵王君渭生初夏怀人 浪淘沙 四季四首 其一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层次分明 义觜笛 爿字旁的字 玉字旁的字 沽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辌车 同字框的字 前功尽灭 角字旁的字 驭风襟 百纵千随 六朝金粉 龍字旁的字 同道相益 内逆 骊宫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