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20: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20:26
山栖久不见,林下偶同游。
早晚来香积,何人住沃洲。
寒禽惊后夜,古木带高秋。
却入千峰去,孤云不可留。
我在深山中栖息已久,难以见到外界,偶尔在林中游玩,心情放松。早晚我会前往香积寺,但又不知还有谁住在沃洲之地。寒冷的鸟儿在夜里惊飞,古老的树木在高秋中显得格外苍劲。最终我将离开这千峰群山,孤独的云彩却再也无法停留。
“香积寺”是佛教寺庙的名称,常见于唐代诗人作品中,代表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沃洲”则常被用于描绘富饶的土地,象征着理想的栖息之地。
刘长卿(约709年-约780年),字景宪,号静庵,唐代诗人,生于今河南省。刘长卿以山水田园诗闻名,其作品清新淡雅,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隐居于山中,受到大自然的影响,表达了他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人世纷扰的逃避。诗中描绘的秋夜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索。
《秋夜肃公房喜普门上人自阳羡山至》是刘长卿的一首经典之作,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对大自然的热爱。诗的开头,诗人表达了自己在山中栖息已久,难以见到外界的境况,给人一种深邃的孤寂感。接着,诗人提到“偶同游”,暗示了他在自然中能够找到的片刻欢愉和放松。
诗中提到的“早晚来香积”,体现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然而,接下来的“何人住沃洲”却透露出一种对理想生活的渴望与无奈,似乎在问:在这片理想的土地上究竟还有谁能够与我共处?
到了后两句,诗人通过“寒禽惊后夜”与“古木带高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苍凉而又美丽的秋夜氛围,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最后以“孤云不可留”结束,表达了诗人对孤独境遇的接受与释然。
整首诗在清新的自然描写中,融合了诗人的情感,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一种深远的孤独与对自我内心世界的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孤独生活的接受与内心的思索,同时也流露出对理想生活的渴望。诗人在自然中寻找心灵的寄托,表现出对人生哲思的深刻理解与感悟。
这些意象通过自然景象与人文情感的结合,传达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孤独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提到的“香积寺”主要与哪种文化相关?
诗人通过“寒禽惊后夜”表达了什么情感?
“孤云不可留”中的“孤云”象征什么?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自然的感知与情感表达各具特色,体现了唐代诗歌丰富的表现力与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