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8 14:2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8 14:25:27
风吹瓦堕屋,正打破我头。
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
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
众生造众恶,亦有一机抽。
渠不知此机,故自认愆尤。
此但可哀怜,劝令真正修。
岂可自迷闷,与渠作冤雠。
风吹动屋顶的瓦片,正好砸在我的头上。
瓦片也在破碎,难道只有我的血在流吗?
我最终不会责怪它,这瓦片本身也没有自由。
世间众生都在造作恶行,也有一次机会得到解脱。
它们不知道这个机会,所以才自认有罪。
这只值得同情,劝它们好好修行。
怎么可以自己迷惑,跟它们成为冤仇呢?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晚号穷溪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主张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他的诗词作品风格独特,常常带有深刻的哲理和对社会的思考。
《拟寒山拾得二十首》是王安石模仿唐代寒山拾得诗风而作的诗作,体现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关注。此首诗表现了对众生苦难的同情以及劝诫人们修行的思想,反映了王安石对社会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深刻的理解。
这首诗以“风吹瓦堕屋”的画面开篇,生动地描绘了一种突发的、意外的冲击感。诗人以瓦片砸头的事件引入,象征着生活中不可预知的苦难与挫折。接下来,诗人以“瓦亦自破碎,岂但我血流”的反思,表露出一种宽容的心态,强调了人生的共同苦难。这个转折点让读者深思,瓦片的破碎其实是无意识的结果,正如众生的无知与恶行。
诗中“我终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的句子充满了悲悯之情。这里,瓦片被赋予了人性化的特征,表现了诗人对众生困境的理解与同情。王安石在这里表达了人对于命运的无力与个体的悲悯。诗的最后几句则通过对“机抽”的阐释,强调众生应当觉悟,努力修行,避免自我陷入迷惑与仇恨的泥淖。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反映了诗人对人性的关怀与希望。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众生的同情,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修行的重要,倡导人们在面对困苦时应保持一种宽容和理解的心态。
诗中提到“瓦”是用来象征什么?
诗的主题主要反映了什么?
诗中提到的“机抽”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