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3:17: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3:17:25
王中甫学士挽辞
王安石 〔宋代〕
同学金陵最少年,
奏书曾用牍三千。
盛名非复居人后,
壮岁如何弃我先。
种橘园林无旧业,
采苹洲渚有新篇。
蒜山东路春风绿,
埋没谁知太守阡。
这首诗的作者回忆起同学中最年轻的王中甫,他曾为朝廷撰写过三千封文书。如今他的名声已不再位居人后,年轻时为何要抛弃我这个前辈呢?种植橘子的园林没有旧业,而在苹洲的水边却有新的诗篇诞生。蒜山的东路春风吹拂,埋没在这里的人又有谁知道这位太守的坟阡呢?
王中甫,字仲甫,是宋代著名的学士,曾在金陵任职。诗中提到的“盛名非复居人后”,反映出作者对昔日同学的怀念,以及对他仕途变化的感慨。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主张改革,推行新法,强化中央集权,改善民生,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诗文。他的诗风豪放,常以现实题材为主。
这首诗是为悼念王中甫而作,表达了对同学的怀念与对仕途变迁的惋惜。王中甫虽年轻,但在政治上却早早展现了才华,反映了作者对年轻才俊的期许和对自身经历的思考。
《王中甫学士挽辞》是一首充满感慨与怀旧的挽诗,诗中通过回忆昔日的同窗情谊,表达了对王中甫的深切怀念。开头两句“同学金陵最少年,奏书曾用牍三千”,直接点出王中甫的身份,并通过具体的事例展示了他的才华与成就,令人对他的过往产生敬仰之情。
接下来的两句“盛名非复居人后,壮岁如何弃我先”,展现了作者对王中甫成就的认同,同时也流露出对年轻时光的惋惜与无奈。诗人对王中甫的怀念不仅是对个人的追忆,更是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碰撞的深思。最后四句则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进一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氛围,表达了对逝去青春和同窗情谊的惆怅。
整首诗在用词上简练而富有情感,意象丰富,恰如其分地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令人感到深切的共鸣。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同学王中甫的深切怀念,反思人生的变迁和时光的无情,展现了对青春的追忆和对理想的思考。
王中甫学士是在哪个地方出生的?
A. 北京
B. 南京
C. 杭州
D. 成都
诗中提到的“奏书”指的是什么?
A. 诗歌
B. 文书
C. 小说
D. 书信
诗中提到的“蒜山东路”意在表达什么?
A. 春天的景色
B. 地理位置
C. 个人成就
D. 生活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