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1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14:37
疏影 秋柳
—— 李良年 〔清代〕
旗亭陇首。正新霜乍点,斜日风骤。一片秋声,几树萧疏,惊心十里津堠。行人欲折还教住,为记得别离时候。洒渭城朝雨如烟,曾向画桥分手。何处无情玉笛,忍教一夜里,吹堕江口。系马无人,认取寒枝,惟有晚鸦依旧。相思最是鸳鸯渡,应渐冷碧纱窗牖。纵待得来岁春还,只恐那人腰瘦。
在旗亭的山头上,新霜刚刚落下,斜阳下风又骤然袭来,萧瑟的秋声在耳边回响,几棵柳树显得萧条,令人心头一震,十里津堠也因此而动情。行人想折下一枝柳,却又忍不住停下脚步,想起离别的那一刻。洒落的渭城朝雨如烟,曾在画桥上与你分手。哪里没有无情的玉笛,怎忍让那一夜里,笛声飘落在江口。马儿拴着无人照看,认得那寒枝,唯有晚归的乌鸦依旧栖息。思念最是让人难以忍受,像那鸳鸯渡,窗外的碧纱窗也渐渐变冷。即便期待明年春天再见,只怕那时你已瘦弱。
此诗中提到的“渭城”与“画桥”都承载着历史文化的意象,渭城是古地名,曾是许多文人墨客吟咏之处。“鸳鸯渡”则源自于古代对爱情的描写,常用来象征恋人之间的深情。
作者介绍:李良年,清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流传,但其诗词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秋季,诗人借助秋天的意象表达对别离的感伤与思念,体现出浓厚的个人情感和社会背景下的离愁别绪。
这首诗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表现出作者对离别的深切感受。开头的“旗亭陇首”引入了一个自然与人文融合的场景,霜降与斜阳的描写,渲染出一种凄凉的秋意。紧接着,诗人通过“行人欲折还教住”的描写,展现了行人对于往日情感的眷恋与不舍。与此同时,“洒渭城朝雨如烟”则进一步加深了离别的氛围,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
诗中反复提及的“玉笛”和“鸳鸯渡”不仅象征着爱情的美好与无奈,更是对往昔岁月的怀念。诗的结尾部分,通过“纵待得来岁春还,只恐那人腰瘦”,表达了对于未来的无奈与担忧,令人对爱情的脆弱与时间的流逝产生深刻的反思。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色,传达了作者对离别的深刻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令人感同身受。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念展开,表现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与无奈,透过自然景象传达出深厚的情感。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渭城”是指哪个地方?
诗中“相思最是鸳鸯渡”的意思是?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李良年的《疏影 秋柳》同样描绘了思念与离愁,但前者更偏向于对家乡的怀念,而后者则更注重对离别情感的细腻刻画。两者在意境上各有千秋,但同样展现了古代诗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