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6:17: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6:17:54
和陶杂诗十一首
作者:苏轼
南荣晚闻道,未肯化庚桑。
陶顽铸强犷,枉费尘与糠。
越子古成之,韩生教休粮。
参同得灵钥,九锁启伯阳。
鹅城见诸孙,贫苦我为伤。
空余焦先室,不传元化方。
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和对当时社会的感慨。诗的前半部分提到南荣晚年听说了道理,但却不愿意转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陶渊明虽有坚定的个性,但却白白浪费了尘世的琐事。后面提到越国的子弟和韩愈教导人们要休息和节制粮食。再接着提到参同契的灵钥,打开了伯阳的九锁,象征着对道理的领悟和通达。最后诗人感叹自己在鹅城见到那些穷苦的孩子,心中倍感伤痛,空留焦氏的房子,却没有传承给后人。最后以李白的遗像作结,表达对酒的怀念和对自由的向往。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风格豪放、洒脱,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的关怀。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苏轼在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后写成的,反映了他对道教思想的思考以及对当时社会政治的感慨。诗中提到的陶渊明和李白,都是他所崇拜的文学前辈,借以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的无奈。
苏轼的《和陶杂诗十一首》在整体上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以及对当下社会状况的深切反思。从诗的开头,诗人提到南荣晚年听道的情形,似乎在暗示一种对理想的追求,但却因生活的琐碎而无法实现。接下来的几句则通过对陶渊明个性的描述,展现出一种对理想和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以“遗像似李白,一奠临江觞”作为结尾,表现出诗人对过往自由与豪放生活的怀念,李白的形象贯穿始终,象征着不羁和追求理想的精神。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极具层次感,既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无奈与惋惜。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全诗以陶渊明与李白为中心,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表达了对生活哲理的追求与思考。
诗词测试:
“南荣晚闻道”中的“南荣”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陶渊明
B. 李白
C. 南荣山传说中的人物
D. 韩愈
诗中提到的“九锁”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琐事
B. 对道理的领悟
C. 个人的理想
D. 贫困的生活
李白在诗中象征着什么?
A. 理想与自由
B. 贫困与失落
C. 文化与道德
D. 智慧与真理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