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1:58: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1:58:23
南都妙峰亭
苏轼 〔宋代〕
千寻挂云阙,十顷含风湾。
开门弄清泚,照见双铜钚。
池台半禾黍,桃李余榛菅。
无人肯回首,日暮车班班。
史君非世人,心与古佛闲。
时邀声利客,来洗尘埃颜。
新亭在东阜,飞宇临通阛。
古甃磨翠壁,霜林散烟鬟。
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
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
亭亭妙高峰,了了蓬艾间。
五老压彭蠡,三峰照潼关。
均为拳石小,配此一掬悭。
烦公为标指,免使勤跻攀。
这首诗描绘了妙峰亭的壮丽景色与诗人内心的宁静。最初,诗人提到高耸入云的亭子和广阔的风景,接着描写亭子里清澈的水波,映照出双铜钚的影子。池台上长着禾黍,桃李树旁杂生着野草。无人愿意回头去看,夕阳西下,车马纷纷。史君(史浩)并非世俗之人,他的心与古佛一样悠闲。偶尔邀请一些追求名利的人,来此洗去世俗的尘埃。新亭座落在东阜,飞鸟在通阛上空翱翔。古老的石阶磨得碧绿,霜打的树林间飘散着烟雾。孤云环绕着商丘,芳草与杏山连成一片。仰望俯瞩皆是法界之境,诗人悠然自得地寄情于人世。亭子高耸入云,似乎在蓬艾之间。五老山压着彭蠡湖,三峰映照着潼关。它们都是小石头,与这高峰相比,显得微不足道。烦请您指引方向,免得我费力攀登。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画家和书法家。他是北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之一,作品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婉约,常以其深刻的哲思和丰富的情感著称。
《南都妙峰亭》创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诗人在此期间多有山水游览,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中描写的妙峰亭是黄州的一处名胜,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南都妙峰亭》可谓是苏轼描绘自然与心境结合的典范之作。诗中运用大量的自然意象,展现了亭子的高耸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美。同时,诗人以“无人肯回首”的寥落之感,表达了对世俗人情的淡漠与超然。在这幅山水画卷中,苏轼不仅描绘了外在的美景,还融入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思考。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邀请声利之客来此洗去尘埃,体现出他对名利的看淡。通过对妙峰亭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心灵的宁静与逍遥之感,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后续逐句解析依次展开)
整首诗通过对妙峰亭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名利的淡漠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超然物外的境界与内心的宁静。
诗中“千寻挂云阙”中的“千寻”指的是什么?
“无人肯回首”的意思是:
“新亭在东阜”中“东阜”指的是哪里?
《山中杂诗》(王维)与《南都妙峰亭》均描绘了自然景色,王维的诗更加强调隐逸之乐,而苏轼则更注重哲理的思考。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