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董行成》

时间: 2025-07-27 08:37:10

诗句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

天欲晓,至怀州。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

即下驴来!

”遂承伏。

人问何以知之。

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

”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37:10

原文展示

这首古诗《董行成》原文如下: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天欲晓至怀州。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即下驴来!遂承伏。人问何以知之。行成曰此驴行急而汗,非长行也见人则引缰远过,怯也以此知之。捉送县,有顷,驴主寻踪至,皆如其言。

白话文翻译

在唐代怀州河内县,有个叫董行成的人擅长抓贼。有一个小偷从河阳的长店里偷了一头驴和一个皮袋。天快亮时,他来到怀州的街上。董行成看到他,喝道:“站住,贼!”小偷便下了驴。董行成将他抓住。人们问董行成为什么能识破他,董行成说:“这头驴走得急,身上满是汗,这说明它不是长途旅行的;而且见到人时,它拉着缰绳远远地躲开,这很怯懦,因此我知道他是小偷。”随后把小偷送到县衙,没过多久,驴的主人追踪而至,事情果然如他所说。

注释

  • 策贼:指的是捉拿盗贼。
  • 河阳长店:指的是当时的一个地方名,长店是指一类商铺。
  • 承伏:指小偷承认了自己的身份。
  • 引缰远过:拉着缰绳远远地躲避。
  • :胆怯、害怕。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此诗的作者并不详知,属于佚名作品,创作于宋代。宋代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兴起,盗贼增多,民间英雄的故事流传甚广。

创作背景

这首诗歌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盗贼的打击和对正义行为的推崇。诗中描绘了董行成的智慧和勇气,体现了民众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诗歌鉴赏

《董行成》通过生动的叙述展现了一个民间英雄的形象。董行成不仅是个能捉贼的人,更是一个聪明而机智的观察者。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发现了小偷的异常之处,显示了他对人和动物行为的敏锐洞察力。诗中对于驴的描写,既体现了动物的特性,也反映了小偷的心虚和不安。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讲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紧凑,逻辑清晰。董行成的行为不仅为社会治安做出了贡献,也弘扬了正义精神。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宋代社会对正义的渴望以及对英雄人物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唐怀州河内县董行成能策贼:介绍了时间、地点和人物,董行成是一位擅长捉拿贼的人。
  • 有一人从河阳长店盗行人驴一头并皮袋:小偷偷了一头驴和一个皮袋,设定了事件背景。
  • 天欲晓至怀州:强调了时间的紧迫,增添了故事的悬念感。
  • 行成至街中见之,叱曰个贼住!:董行成识破了小偷,表现了他的勇气和果断。
  • 遂承伏:小偷被抓,事情的转折点。

修辞手法

  • 对比:董行成的机智与小偷的怯懦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驴的行为被赋予情感,增强了故事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传达了正义战胜邪恶的主题,展现了民众对于正义的渴望与对英雄人物的崇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无辜与被利用的角色,反映小偷的内心状态。
  • :暗示小偷的紧张与不安,揭示了其身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董行成是哪个地方的民众?

    • A. 河阳
    • B. 怀州
    • C. 长店
  2. 小偷偷了什么?

    • A. 一头驴和皮袋
    • B. 一头马和皮袋
    • C. 一头牛和皮袋
  3. 董行成如何识破小偷?

    • A. 看见他走得快
    • B. 看见他流汗
    • C. 看见他怯懦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木兰辞》:同样反映了女性英雄形象和对正义的追求。
  • 《岳阳楼记》:表现了对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

诗词对比

  • 《游子吟》(孟郊)与本诗都表现了对人物的赞美,但《游子吟》更侧重于亲情,而《董行成》则侧重于社会正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宋代社会风俗研究》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伶官传序 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丰乐亭游春·其三 秋声赋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卖油翁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画眉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安好 将器 鼠病 独出新裁 应云卫 无中生有 放浪江湖 小蟾 包含联的词语有哪些 母字旁的字 人烟稀少 无字旁的字 爪字旁的字 十目所视 儿字旁的字 麻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