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时间: 2025-07-27 08:45:14

诗句

平沙浅草接天长。

路茫茫。

几兴亡。

昨夜波声。

洗岸骨如霜。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

馘名王。

扫沙场。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08:45:14

原文展示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
作者:李好古 〔宋代〕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苍茫的江边景象,平坦的沙滩和浅浅的草地延伸至天边,路途遥远,令人感到无尽的兴亡变迁。昨夜的波声似乎在洗净岸边的骨骼,仿佛凝聚了千年的哀伤。古往今来的英雄们究竟成就了什么呢?不过是徒然感慨,徒增悲凉。年轻时有理想的人在中流而行,回想起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泪水。想要登上治安的双阙,却远在天边,只能空自怅望,经过维扬。


注释

  • 平沙:平坦的沙滩,形容江边的景色。
  • 浅草:生长在沙滩上的浅草,象征自然的生机。
  • 路茫茫:道路渺茫,暗指旅途的遥远和茫然。
  • 洗岸骨如霜:波声洗涤岸边的骨骼,形容冰冷和凄凉。
  • 千古英雄:历史上著名的英雄人物。
  • 徒感慨,谩悲凉:徒然感叹,增加了悲凉的情绪。
  • 少年有意伏中行:年轻人心怀理想,默默前行。
  • 击楫中流:在水中划桨,指的是在水上行舟的状态。
  • 治安双阙:治安的双阙,象征理想的目标。
  • 维扬:指的是扬州,历史文化名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好古,宋代词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感慨为主。他的词风清丽而含蓄。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一个对历史变化感到无奈和悲伤的时刻,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国家兴亡、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江城子·平沙浅草接天长》是一首充满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词作。词的开篇描绘了辽阔的江边景象,平沙和浅草的结合,展现出一种宁静而又苍凉的自然景观。这种开阔的描述不仅是对外部环境的描写,也暗示着内心的茫然与迷失。接下来的几句提到“几兴亡”,引发了对历史兴衰的思索,仿佛在提醒人们,英雄的成就终究是“徒感慨,谩悲凉”。这种对历史的反思,让整首词充满了沉重的情感。

词中提到的“少年有意伏中行”,展现了年轻人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尽管面对现实的残酷与无奈。接下来“击楫中流”意象生动,象征着在生活的波涛中奋力前行,尽管泪水已沾裳,但那种执着与坚持是值得赞美的。最后一段提到想要达到的目标“治安双阙”,却只能“空怅望”,这既是对理想的追求,也是对现实的无奈,充分体现了词人对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平沙浅草接天长:描绘出开阔的自然景象,给人一种辽阔的感觉。
  2. 路茫茫:表达了旅途的遥远与无尽,暗含对未来的迷茫。
  3. 几兴亡:提到历史的兴亡,带出对英雄成就的质疑。
  4. 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波声带来的清冷感,象征着无尽的悲凉。
  5. 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谩悲凉:对历史英雄的思考,感叹成就却无奈。
  6. 少年有意伏中行:年轻人怀揣理想,努力前行。
  7. 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在奋斗中回忆过去的辛酸。
  8.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差距,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平沙浅草”,整齐的格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洗岸骨如霜”生动形象,传达了悲凉的情感。
  • 排比: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个人经历的交织,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整首词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理想的追求与现实的无奈,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历史情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平沙:象征着宽广与空旷,暗示人生的无尽可能。
  • 浅草:代表着生机与希望,尽管在苍凉的背景下。
  • 波声:象征过去的回忆与历史的流逝。
  • 英雄:代表着历史的辉煌与成就。
  • 治安双阙:象征理想的目标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平沙浅草接天长”中的“平沙”指什么? a. 流水
    b. 沙滩
    c. 山石
    答案:b. 沙滩

  2. 词中提到的“少年有意伏中行”中的“少年”意味着什么? a. 年轻人心怀理想
    b. 年老的人
    c. 不知名的人
    答案:a. 年轻人心怀理想

  3. “欲上治安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中的“治安双阙”象征什么? a. 自然风景
    b. 理想的目标
    c. 历史遗迹
    答案:b. 理想的目标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同样表达了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感悟。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破》:探讨了个人理想与历史命运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李好古 vs. 苏轼:两位词人均以豪壮的情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著称,但李好古更侧重于个人感受的细腻描绘,而苏轼则常表现出英雄豪情与壮志。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李好古评传》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立春前有雪 老饕 老衰畏寒晨起婢辈炽炭红焰满室身心俱泰喜而 老丑戏题 蜡梅 菩萨蛮 浪淘沙 游普济寺 过董叔达故居 题赵子固墨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恍然自失 双人旁的字 残冬腊月 发奋蹈厉 乙字旁的字 包含逆的词语有哪些 斩钉截铁 论甘忌辛 门字框的字 三点水的字 蔬笋 耗损 轻欢 惊慌失措 优游不迫 爿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