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51: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51:39
瑞鹧鸪 其三
辛弃疾
胶胶扰扰几时休。
一出山来不自由。
秋水观中山月夜,
停云堂下菊花秋。
随缘道理应须会,
过分功名莫强求。
先自一身愁不了,
那堪愁上更添愁。
这段时间的烦扰究竟要到何时才能结束呢?走出山林后,生活却变得不再自由。秋水映照着山中月夜,停云堂下的菊花正值秋天。随缘而行的道理应该要懂得,过于追求功名利禄就不要强求了。自己身上本来就有解不开的愁苦,又怎能承受更多的忧愁呢?
作者介绍: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宋代著名词人和诗人。辛弃疾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同时也能写出细腻、深沉的诗词。他一生经历了南宋的兴衰,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烦恼常常在其作品中表现出来。
创作背景:
《瑞鹧鸪 其三》写于辛弃疾晚年,正值南宋时期,国家面临外敌的威胁,个人则遭遇了许多生活和心灵上的困扰。诗中反映了诗人对功名利禄的厌倦与对内心愁苦的深切感悟。
此诗的情感基调深沉而复杂,诗人以“胶胶扰扰”开篇,展现了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接着,诗人通过“秋水观中山月夜,停云堂下菊花秋”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既宁静又孤独的氛围,暗示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对比。尽管外界有美好景色,内心的烦恼却难以驱散。接下来的“随缘道理应须会,过分功名莫强求”,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强调对名利的淡泊态度。
在后面的句子中,诗人深刻地反思个人的愁苦,认为心中已满是烦恼,无法再承受更多的忧愁,表现出一种无奈和对命运的叹息。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给人以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内心烦恼的深刻反思与对功名利禄的淡泊态度,揭示了自然美与内心愁苦之间的矛盾,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胶胶扰扰”指的是什么状态?
诗人认为自己应该如何对待功名?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是哪些?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